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早報:奧巴馬“外交總統”自中東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28 09:36:27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將外交首訪目的地放在了中東,對以色列、巴勒斯坦與約旦等三個“小國”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訪問,加上國務卿克里在3月對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等五國的訪問,在一個月之間,奧巴馬的新內閣訪問中東八國。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評論文章表示,由此可見,中東在奧巴馬第二任期的外交藍圖中扮演何等重要角色。成功連任之後,奧巴馬也想留下自己的外交遺產,即“奧巴馬主義”。與第一任期在埃及發表與穆斯林世界“親善”的言辭不同,奧巴馬此次訪問以“傾聽”為主,但外交的布局來看,奧巴馬有了更加務實與清晰的路線圖。奧巴馬,聲東擊西?

  “回歸亞太”是奧巴馬在第一任期逐漸形成並落實的美國大戰略,在第二任期這一戰略會進一步深化,對於這一點應該是無可置疑的。既然亞太是美國回歸的重心,為什麼國務卿與總統都繞著亞太走呢?自冷戰以來,美國在歐亞大陸形成了三個區域:歐洲、中東與東亞,在三個地區無法同時發力,因此,回歸亞太的前提是歐洲與中東保持相對的穩定。奧巴馬首訪中東也不失為“聲東擊西”之策。

  2003年的3月,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十年之間美國的戰略資源與力量被牽制在中東地區,薩達姆、奧薩馬.本拉登已經殞命,但中東並沒有實現民主與和平。十年之間,中東的地緣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薩達姆政權被美軍推翻,而阿拉伯之春則讓中東持續四十年之久的威權政治出現了雪崩式的坍塌,中東地區處於秩序重組的混亂之中。而奧巴馬要實現戰略再平衡,必須從中東的泥潭中跋涉出來,否則,再平衡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奧巴馬訪問中東期間,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俄羅斯,中美兩大國的互動似乎通過第三方得以體現。面對美國回歸亞太,中國需要俄羅斯這個地緣政治盟友的支撐,而俄羅斯也需要中國在歐洲與中東予以策應。中俄三大國在歐亞大陸的外交戰略微妙互動,對於奧巴馬而言,國內的財政警報未除,用於外交、國防的預算需要縮減,戰略再平衡意味著資源向東亞地區轉移。

  自1979年霍梅尼革命之後,美國在中東地區投入了越來越多的軍隊與資源,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中東地區的主導者,尤其是在沙特、卡塔爾等遜尼派國家駐紮軍隊,一方面保證了石油供應安全,另一方面美國軍事力量內嵌於中東的地區秩序之中。薩達姆被推翻之後,伊朗為核心的什葉派勢力在崛起,從伊朗中經伊拉克到敘利亞,什葉派“新月帶”興起,加上伊朗發展核力量,中東地區秩序發生裂變。阿拉伯之春發生之後,埃及局勢動蕩,一是動搖了美埃關係紐帶,埃及與伊朗關係回暖,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是埃及的鐵杆盟友,穆兄會在埃及革命之後崛起;二是埃以關係微妙變化,《戴維營協議》簽署之後,埃以和解成為中東和平的基石。

  作為阿拉伯之春的延伸,敘利亞已經陷入內戰之中,敘利亞處於多重地緣利益的交叉點,敘利亞危機久拖不決,美國在中東難以脫身,因此,無論奧巴馬還是克里,在中東訪問期間都會“傾聽”各國對敘利亞危機的態度,更重要的是集中各方力量儘快解決敘利亞問題,從而為美國的“再平衡”提供空間。中東需自我治理

  奧巴馬的中東之行被一些媒體稱為“旅遊”,缺少實質性成果,筆者並不苟同。奧巴馬在中東問題上一直保持克制與戰略忍耐,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慘痛教訓讓美國不會在中東進行第二次戰爭,因此,利比亞戰爭期間美國將軍事干預的主導權讓給了英國與法國。敘利亞問題處於膠著狀態,作為“警察”的美國不得不進行表態,軍事介入並不是奧巴馬所願。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