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舞台上,她的影響力源自她立場鮮明地捍衛自由市場,以及她與美國之間的緊密紐帶。在私有化問題上,她讓許多人相信,即便是帶有遺留的社會主義成份的國家,也可以縮減公有制。全球很多國家走上了私有化道路。那麼,如何評估她的政治遺產呢?
就英國而言,上世紀80、90年代和本世紀最初10年,是自19世紀以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首次持續超過歐洲其它大型經濟體的時期。不幸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困境、嚴重的不平等、頑固的地區失衡,以及過度依賴不穩定的金融業,給這一成功蒙上了陰影。
然而,即使撒切爾曾是一個導致觀點兩極分化的人物,英國政治仍深受她的影響。事實證明,她對如此迥異的國家採用歐洲單一貨幣的擔心是有先見之明的。
全球而言,撒切爾卸任時,適逢蘇聯解體,後者對她宣告的逼退社會主義是一個勝利。在中國,天安門廣場抗議後,改革似乎被放棄了。然而,如果有人問,哪一個領導人在通過引入市場機制轉變世界方面做得最多,那麼答案將是鄧小平,不是里根,也不是撒切爾。
她是一個政治巨人,可她置身於一個走下坡路的國家。她代表自由市場的復興和政府角色的縮減。然而,當今推崇相對自由的市場的是新興經濟體,而不是西方。這不是她的作為,但她完全有理由視其為一項重大成功。
她在欣賞新興經濟體表現的同時,必定也會對英國本身的狀況感到失望。從歷史上看,英國經濟復興大多不能持久。今天,英國在後撒切爾時代的復興與其說像是現實,不如說更像幻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