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一數字,最終算出的結果是1200億元,雖然實際需求可能沒有這麼多,但即使按十分之一算,也將達到120億元,巨大市場的誘惑下,一些衛浴企業甚至開始考慮轉行,專門為衛浴行業提供機器人設備。而在深圳,國際集裝箱巨頭,中集集團已經開始機器人生產線的研發,並希望它能替代20%的員工。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總經理謝良富,5萬多工人,按替代20%來算的話,我們可以達到1萬台機器人這麼一個空間,加上配套可能有好幾十個億元。
此外,作為國內最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兩年前,富士康就喊出了百萬機器人上崗的計劃,今年,富士康停止招工,雖然有分析認為這可能和訂單減少有關,但十多年來一直為富士康提供機器人的葛歡慶認為,這和富士康巨額採購機器人有著直接的關係。
深圳福士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歡慶說,如果每個項目都是上機器人,比如說做的iphone的生產,差不多都能實現機器人的生產,這和以往前幾年可能不太一樣,這和以往差太遠了。
調查顯示,僅僅衛浴行業、中集、富士康的機器人需求已經是不小的蛋糕,但對中國數不清的企業需求來說,這還只是冰山的一角。葛歡慶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因為不了解機器人,所以市場還處於大爆發前的臨界點。在葛歡慶創辦的機器人公司記者看到,雖然產品都是小型點膠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檢測機器人等,但公司的訂單板也顯示,今年3月,公司就接了30台機器人的訂單。葛歡慶說,按今年規劃要求大概四千到五千萬元,這個數字比去年按標準的要求有了30%到40%的增長。
葛歡慶只能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提供局部的服務,為此,我們也找到了中國最大的機器人企業——沈陽新鬆,它的總裁曲道奎也是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應用領域的教父級人物。
曲道奎認為,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井噴式馬上就要來臨了。
同時兼任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曲道奎告訴記者,判斷機器人市場井噴有三個依據:一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市場對機器人有著巨大的需求。二是:中國勞動力價格快速上升,企業為降低成本,不得不使用機器人。三是中國機器人幾乎是零起步,未來成長性非常大。曲道奎說,那些小型的機器人現在可能也在二十萬元、十幾萬元。可以做個統計,一台典型的弧焊機器人,一般來講可能要替代3個焊接工人,它現在就是整個機器人再加上系統,整個的價格估計也就在20萬元左右,這樣也就是3個人,基本上是一年的費用,還不算加班的費用,節假日的費用,所以一台機器人要做好了,當年就可以回收。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國家隊,沈陽新鬆機器人公司從2009年至今,每年淨利潤都是以30%到40%的速度複合增長。而在新鬆機器人的車間,記者也看到他們研發的智能移動機器人,它能夠建立車間的電子地圖,通過多種方式感知自己的位置和狀態,利用無線互聯,進行各種調度、協調、避免碰撞、以及不同任務的分配,目前,在國內汽車總裝生產線上,新鬆公司的移動機器人市場占有率高達99%。曲道奎說,這只是一個移動的平台了,假如在上面裝上一個機械手,那麼就在移動的過程中,在某個點就開始作業了,就跟人一樣了,就在移動的同時,也可以實現作業功能。這上面也可以裝上其它的輸送的東西,就實現一個柔性物流,都某個點,把東西自動的輸送過去,就這樣按照現在的一種製造模式,就實現了柔性的輸送、傳輸、對接、抓取,一切都是按照一種智能化的一個過程。
在新鬆機器人公司,記者還看到各種各樣的機械手,在這些機械手的前面裝上不同的裝置,它們就會搖身一變,具備焊接、碼垛、搬運、裝配等功能。這些機器人可以堆飼料、化肥或者一些重物,過去都是靠人或其它的手段,那麼可能是對人環境太惡劣,其它的設備效率又不行又占地方,恰恰機械手做這種事非常容易,效率非常高。
曲道奎告訴記者,通過移動機器人和機械手,可以實現新一代的生產模式,那就是:以移動機器人代替人的行走,以智能機械手代替人的拿取和裝配,然後配合以電子地圖、無線互聯或物聯網,通過整體生產流程和系統的設計,就可以實現任何一家工廠所必須的裝配、物流和倉儲三大功能。從實際經營上看,這一模式一經推出,就屢屢創出開發一款產品,迎來整個行業訂單的財富神話。其原因就是,一個行業中,只要有一家企業採用機器人生產,大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就會倒逼其他企業必須跟進。曲道奎說,我們統計,做了十八項的第一,就包括第一個弧焊機器人,然後我們找一個企業,企業用完了,同行業一看很好,馬上可以推廣。最早的衝壓線這一塊最先是在一汽,一看一汽都用了,其他行業很容易推廣了。AGV 移動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現在也是這樣,通過幾個行業一推動,最早是在金杯這邊推廣,後來一推廣以後,各大汽車廠現在包括通用、福特,用的都是我們這種機器人的裝配模式了,這個我們覺得也是有一種示範效應或者叫燈塔效應
採訪中,記者還在新鬆機器人公司看到了這種智能化的叉車機器人、快速識別、抓取、分類的蜘蛛機器人、野外智能巡視機器人等產品,它們的誕生,也將為機器人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機器人上崗已成現實,隨著機器人大軍的日益龐大,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人取代。這引發了一種擔憂,機器人快速大量上崗,是不是會影響普通人的就業,尤其是缺乏專業技能的人會下崗。成本低,產品質量有保障,再加上招工日益艱難,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機器人。那麼未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找工作變得很困難了呢?
一位女工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裡都很多人現在減少了好多,其他的人調到其它線,有的就走了,也感覺到機器人搶工作的壓力,好像有馬上就要失業的感覺。
在一些引進機器人的工廠里,不少人都和這位女工有著同樣的感受。但一些企業家也認為,目前還不必緊張,總體上看,中國的製造業還在面臨用工荒,找工作並不難。其次,目前機器人所取代的大多是重複性的機械勞動以及危險的、或對人體有傷害的崗位。另外,一些企業家也認為,只有引進機器人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提高全球競爭力,企業才能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帶動就業崗位。如果不引進機器人,高成本、低品質造成企業大量轉移國外或倒閉,結果將更嚴重。惠州大亞灣光弘科技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建興說出了他的擔心,一旦發生了就很可怕,它會像一個堤崩,堤壩崩潰的這種現象,一旦發生了這種現象,轉到其它國家去,這個情形是不能逆轉的。改革開放30年,好不容易聚集著這樣一個製造的基地,不能輕易的讓它放棄掉。
目前,在資本的推動下,機器人正加快進入產業的腳步,在深圳,像這樣能擰螺絲的智能機器人已經不必購買,它可以租借,月租金只有2000元。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執行主任謝小輝,一台機器人能幹兩個工人的活。
面對機器人的到來,不同人群也體現出了不同的矛盾心態,收入上漲的勞動者希望它的腳步慢些、更慢些。企業家們卻希望它的腳步更快些,而機器人生產企業更是希望機器人飛奔而來。但,面多複雜的國際國內競爭,機器人前進的腳步真能慢的下來嗎?
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說,現在外部條件對我們非常不利,我們叫雙重擠壓,倒逼我們要加速這個過程了。第一歐美,去年奧巴馬總統提出了美國的我們叫製造模式的一個變革,我們叫智能製造,要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實現美國的製造業回歸,他的核心,機器人加信息系統,加智能設備,形成一種新的以機器人為主的智能製造模式,那麼歐盟通過了新工業革命這麼一個決議,在去年的七月份,它的核心也是這樣,通過信息技術加上機器人,然後加上一些智能的設備,也是要改變現在的製造模式。那麼製造模式一改變,中國以人力為主的低成本製造模式,我們幾乎優勢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將來的高端製造這塊,很可能歐美要重新壟斷。這對中國的高端擠壓來講非常明顯、非常常急迫,更關鍵的,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我們比較自豪的,我們叫低成本製造很可能將來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首先我們低端製造,現在在往東南亞、往墨西哥、印度快速轉移,另一方面,我自身的勞動力短缺、成本的急劇上升使我們在這種以人力為主的低成本製造方面的優勢,也是越來越不明顯了,很可能未來3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就要喪失,所以就從兩邊倒逼著中國快速進行產業升級和換代,就是低端,我們怎麼來通過機器人化實現我們低端的一個持續同時往中高端來發展。
13億人口的中國需要大量的製造業來解決就業問題,龐大的第三產業更需要製造業的支撐,那麼,機器人時代到底有多快會來呢?今年,這只德國研發的蜻蜓也許能讓我們清晰的看到未來,它的造型和飛行姿態,都和真實的蜻蜓及其相似,但在高度相仿的外表下,包含的卻是更為強大的功能,它似乎以一種更為真實的方式宣告:機器人時代,也許真的來了!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