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槍“強者”
2012年美國大片《被解放的姜戈》再度展示了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崇尚的暴力美學﹐被視為對美國西部片的一次致敬。儘管時代不同﹐但片中血腥的槍戰場面﹐與伊斯特伍德的警匪片《辣手神探》或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的《教父》三部曲一樣﹐延續著某種鮮明的文化符號──持槍的“強者”。他們不一定是常規意義的“好人”﹐甚至可能突破法律底線﹐但一定是持槍的硬漢﹐這是美國槍支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上世紀中葉非常活躍的美國自由派學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第一次提出了“槍支文化”這個概念﹐並在《美國槍支文化》一文中詳細剖析了美國人愛槍﹑持槍﹑難控槍的現象。“無論西方還是其他地方﹐美國是唯一堅持槍支文化的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國家。”
40年過去了﹐其文中描述的槍支生態依然適用於今天的美國社會﹐祗是槍支規模更為驚人。如今﹐美國平民持槍總數達2.83億支﹐每年新槍銷量達450萬支。
弗吉尼亞州一名地方警官曾告訴筆者﹐在美國﹐兩類事件往往推動美國槍支銷量上漲﹕一是民主黨人贏得總統大選﹐二是發生震驚全美的重大槍擊案。它們都意味著控槍政策可能加強﹐由此激發消費者“恐慌性搶購”。
2012年底﹐這樣兩類事件匯合到了一起。先是民主黨人奧巴馬拿下連任之役﹐後是康涅狄格州發生校園槍擊案﹐20條稚嫩的生命猝逝﹐深深地刺痛美國社會。隨後﹐全國步槍協會副會長兼執行總裁韋恩‧拉皮埃爾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佈會﹐在將執法部門﹑影視產業﹑遊戲產業等環節責難一番後﹐他才宣佈“重大舉措”──該組織將推動在全美學校配備持槍警衛。槍支本無罪﹐造成槍支悲劇的不是持槍權利──這正是拉皮埃爾和他所代表的全國步槍協會一口咬定的立場。用他的話說﹐“真正能阻攔持槍壞人的祗有持槍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