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因為我們兩岸蹉跎了太多的歲月,浪費了太多的大好時光,積累了太多早就應該解決的問題,例如“三通”,特別是台灣開放大陸居民旅遊等等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有一種緊迫感。因為我們早解決一天,就使得兩岸早受惠一天,兩岸的同胞和民眾都能夠因為我們會談協定的簽署和實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我們有一種緊迫感。另外,這麼多積累的事情又使得我們有一種壓力,我們希望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多做一些事情。
本來有一些題目老百姓也歡迎,也希望我們快點解決,但是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下一時解決不了,所以有一個“應該解決”和“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就是在應該解決的問題裡面挑比較容易的先去解決。
還要“先經後政”。兩岸存在著好多的問題,基本的根源是在於政治方面的問題,可是經濟方面的問題表現的最為急迫、最為具體,老百姓感受最為直接。所以與其在政治難度比較大的問題上浪費時間,不如先從經濟問題著手,首先解決老百姓實實在在需要的一些問題,所以就有了一個“先經後政”的問題。
然後還要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也就是說,有些問題我們不能夠著急。一下子、一天就解決許多問題,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有達到這樣一個目標的設計、操作的理念,最後就會達到“穩步推進”這樣一個效果。
所以,這些年來8次會談簽了18項協議。這裡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和江丙坤董事長最後在第八次會談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上結束下來。我們是2008年開始的第一次會談,這裡有一個“8”,第八次會談的時候又是8月8號,我們簽了18項協議。
記者:都有一個“8”。
陳雲林:所以開玩笑地講,我們一路遇上“8”這個數字,意思是兩岸和平發展未來會越走越寬廣。
“以民為本”說到做到
記者:剛才您也談到了“8”是一個吉祥數字,我們兩會的8次商談簽署了18項協定,您是不是瞭解到了兩岸民眾對簽署協定的一些反應?這些成果的取得給兩岸民眾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您覺得是不是達到了你們當時設置這些議題的初衷呢?
陳雲林:兩岸的談判是兩岸中國人骨肉同胞之間坐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完全是本著互相充分理解,能夠互利雙贏的思想去進行的。所以,在談判中間我們非常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的聚焦點都放到人民最關切、最希望立刻解決的問題上。因為事情太多了,總得有人民最希望解決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出發點也好、落腳點也好,都是要從這一點來設計題目。因此簽署每一項協定都體現了要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理念。
我們題目的設置,首先在農業問題上。我們在整個會談中間特別地關注了台灣農民,特別是南部農民的一些企盼、甚至是一些擔心,或者是一些要求。我們已經多次向台灣方面表示,我們在農業產品進入台灣的問題上,高度尊重台灣方面的意見,因為這些事情直接涉及到台灣農民、特別是南部農民的利益。相反,在開放台灣農業產品進入大陸方面,我們儘量持開放的態度。因為這樣會給台灣的農民、特別是南部的農民以更為實惠的效果,幫助他們來解決在生產、生活當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特別是防止穀賤傷農的問題。
第二個方面,我們就特別關注中小企業,因為台灣整個經濟發展的形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對於中小企業的訴求,我們在整個ECFA的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談判過程中,充分地關注到他們的利益訴求。所以在早期收穫當中,實際上他們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
我想,隨著今後ECFA後續商談的開展,台灣方面這兩個大的方面的訴求一定會得到更多、更好的實現。
除此之外,我們還特別關注台灣社會。比如說,由於當前整個世界金融危機造成困難的局面下,台灣最苦的是一些旅遊業裡面的小飯店、小旅館、旅遊商店,千家萬戶。所以,我們積極主動地要求台方不斷地擴大我們大陸人員到台灣旅遊人數的限制。僅僅我們開始的這一段時間裡面,台灣方面從大陸的旅遊團到台灣旅遊中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就超過2000多億元新台幣,極大地帶動了台灣的觀光業和與觀光業有關的千千萬萬戶中小企業的發展。
因此,我們簽署的這些東西以民為本,關注台灣基層民眾的實際需求。我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70%以上的民眾對兩會商談簽署的協定是持支援態度,就充分說明了他們實際上受到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實惠。
記者:這些成果也使您感到非常的欣慰?
陳雲林:那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