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隨著《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趙薇導演首秀展現在眾人面前。事實上,不只是趙薇,影視明星“演而優則導”的現象一直屢見不鮮。從老一輩的崔嵬、劉瓊到前幾年的爾冬升、張艾嘉、姜文、徐靜蕾、周杰倫,直到2012年賀歲檔的徐崢、成龍、周星馳、朱時茂以及影片近期即將上線的楊采妮,都是紅極一時的演員。當然,轉行導演的明星們也並非全都名利雙收,明星的光環給影片帶來的“賣點”,有時也會成為被詬病的“命門”。
扎堆轉行為哪般?
“有多久的電影史,演員轉導演的現象就有多久。”影評人江小魚認為,在電影工業起步之初,業內分工並不明確,東西方很多明星都又導又演。而隨著電影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水平的提高,導演的入行門檻降低了很多,給更多的明星甚至是普通人提供了進入導演行業的可能。2012年演員徐崢首次執導,就創下了票房神話,更是給想要轉行的明星們打了一針興奮劑。電影監制、評論人譚飛認為:“徐崢的表現說明導演不再是特權階層。我們進入了一個平權時代,有能力就可以脫穎而出,不一定是導演科班出身。這是時代的進步。”
在江小魚看來,明星想要拓展自己,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電影情懷,是最常見的轉行動機。
從2011年的《戒煙不戒酒》到今年年初的《愛情不NG》,朱時茂在不斷地證實自己演戲之外的能力。“做演員久了,對鏡頭了解了,也開始知道導演該怎麼做。”朱時茂說,隨著自身經驗的增長,演員經常想要主動地實現自己的創作欲求,而不是總在表達別人對角色的要求。“這是一種不安分,有時候光幹一個行當不能滿足自己,希望有更多的餘地。”江小魚說,“世俗地說,隨著演員逐漸成名,話語權增多,明星開始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名和利的延伸,同時投資方和發行商也希望借明星的名氣給作品增加賣點。”但江小魚也指出,像姜文那樣演戲和導演都有極高天賦,可以很好地實現自己的創作訴求的人還是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