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可考慮成立 共同智庫和常設秘書處
文章說,如所周知,過去台灣以中國大陸經濟落後,雙方的物質差距為理由排斥統一,現在則是堅稱雙方精神價值的不同而拒絕統一,其實就像某些學者所說,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凡事若有理想、目標和意願,再大的困難也能找出解決的辦法,如果沒有理想和意願,再小的事情也能找出各式各樣的藉口。有朝一日即使中國大陸在經濟生活、民主法治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台灣還是能夠找到反對、抗拒的十足理由。歸根究底,這裡面固然牽涉到中國大陸要如何正視“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事實,但也與台灣的自我認同及國家定位有關。
根據理解,大陸目前對台政策的重點雖然仍是希望在循序漸進,先經後政,或既經且政的前提下,全面發展雙方關係,但也主張透過兩岸智庫由和平論壇出發,先行就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等相關問題預先進行研究。筆者認為,當前的重點不是要立刻解決問題、促成談判,而是要發掘問題,釐清困難,透過廣開言路,累積互信,創造機會,尋找共識,逐步開創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新的動能。
和平論壇於去年的國共論壇中正式提出,如今大陸似乎有意對其賦予更大的重視,提升到更高的戰略高度加以處理。坦白的說,和平總比衝突為好,發展也比統一更具可行性,筆者因此建議,兩岸不妨在此兩岸或區域和平論壇的架構下成立共同智庫,甚至考慮建立常設的秘書處,雙方都把事情按照大、中、小,重要性列出一個序列,看看哪些是可以先做,哪些必須後做,做的成、做不到的原因,列出負責主管單位及相關時程,而這才是一個比較負責任的態度及做法。
如果說北京希望台灣成為中國文明復興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參與者及貢獻者,而台灣是否能夠或願意在中國大陸成長、復興、築夢的過程中,扮演正面、積極的角色,用自己成功的政、經發展經驗,協助中國大陸由和平崛起走向文明崛起,相信台灣的成就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驕傲,這就又牽涉到國家的自我定位與認同問題,台灣應該何去何從,兩岸關係究竟要如何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念之間。
文章說,反過來說,如果台灣仍然只是自怨自艾的訴諸悲情,只要對方讓利而不懂得自我檢討,只想收獲而不願付出,認為一切都是北京的打壓與陰謀,北京欠台灣的還沒還夠,堅持要自外於中國的未來,甚至寧願配合外國,做為限制中國發展的工具,此時的兩岸關係,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能有多大的改善已經不言自明。台灣已無蹉跎下去的本錢,時間絕對不在台灣的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