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祥濱(北京 教師)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5月6日凌晨揭曉,據大馬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最初消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贏得下院222席中的133席,擊敗人民聯盟(民聯)三黨,繼續執政。選舉之前,民聯氣勢如虹,對執政聯盟發起總攻,揭露大馬各種政策弊端和腐敗醜聞,媒體紛紛猜測,在大馬執政數十年的國陣可能栽倒,馬來西亞政治有望變天。
然而,執政黨最終還是贏得選舉,雖然沒有上次“政治海嘯”前那麼風光的拿下2/3的選票。原因為何?
首相納吉的領袖效益。納吉是大馬前首相敦阿都拉薩的兒子,可謂出生政治世家。從政後一直順風順水,擔任首相後也做得總體不錯,大馬經濟頂住了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相對較高速度的發展。他本身性格較為溫和,不似馬哈蒂爾動輒對下屬甚至國民進行訓斥和教育,總體比較清廉,親屬也沒有被發現借助其權力牟利。雖然本人有蒙古女郎案的影響,但這已經屬於舊新聞,就像反對黨領袖安華的雞奸案一樣,此次大選鮮有人提及。在執政聯盟中的馬華和印度國大黨力量式微之時,納吉勇挑重擔,全國各地演講、助選,可謂大選第一功臣。
執政黨的優勢
因為是執政黨連任,可以利用手中的執政砝碼向民眾派“糖果”取悅於人。此次選前,政府對自身相對弱勢的選區做出各種承諾,對華人的教育問題也開始鬆口,將一些華人學校升格為大學,特別是對農村選民,直接的派糖非常有效果,一下子鞏固了自身的傳統優勢。
大馬政治制度因素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各族共治的協商民主模式。在大馬人口中,馬來人占一半以上,華人大約有1/3,印度族1/10,剩餘的是原住民和其他民族(如泰米爾人)。現有的執政聯盟中,巫統代表馬來人,馬華代表華人,國大黨代表印度人,實行馬來人領導的全國各族共治。也就是說,大馬是按照民族共治,以民族為單位區分國內政治,選舉表面上是對每一個選民,實質上是各族選舉各族的代表組成議會。而在這種民族共治中又有不平等因素,馬來人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在選區劃分上、政治地位上、經濟利益上,馬來人的特權是有法律保護的。這種長期的治理模式下,馬來族與巫統形成了長期的相互依賴關係,每次大選,巫統都會囊括大部分馬來選票,而巫統主導的政府也可以繼續實行偏袒馬來人的政策。反對黨要結束這麼多年的政治慣性,絕非易事。
反對黨準備尤顯不足
現在的馬來反對黨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民聯三黨特別是人民公正黨和民主行動黨,很多成員都是原執政聯盟的成員,因為領導層的矛盾才退出另起爐灶。反對黨靈魂人物安華早在馬哈蒂爾時代就是副首相和接班人,後因與馬哈蒂爾不和被開除才創立人民公正黨。反對黨理念並不是很一致,回教黨要實現伊斯蘭法治理,這不為其他兩黨接受,三黨在席位劃分、選舉政策等都有很大矛盾。且,反對黨沒有全國性執政的經驗,民眾無法完全現任。反對黨在政策上,除去批評執政黨的貪腐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政策。反對黨代表的是城市中產的利益,但在農村非常薄弱,此次大選很多農村選區並沒有派人參選,可見,反對黨的準備還不夠充分。
最後,執政黨有舞弊嫌疑。在威權政府時代(從開國到馬哈蒂爾執政時期),大馬選舉由政府操控是不爭的事實。此次大選中,幽靈選民的再現、選舉墨水的問題,執政黨幹部的恐嚇等,都對大選結果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