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 |
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一個多月前,彭麗媛首次陪同習近平主席出訪,其雅致時尚的服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們在讚賞的同時也好奇地探究,“麗媛style”的幕後設計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公認的才女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在普通人看來,馬可幾乎“一夜成名”。其實現年42歲的她,早已是圈內公認的天才女設計師。17歲時,馬可考上了蘇州絲綢工學院,這個在老師和同學們眼中單純、安靜甚至有些羞怯的女生,在畢業後弄出了“大動靜”。23歲時,馬可首次參加服裝設計比賽,她的作品“秦俑”就一舉奪得了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賽金獎,該獎項被視作中國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奧斯卡”,至今馬可仍是這一獎項的最年輕得主。當時有評論說,“‘秦俑’一出世,就改正了中國人一提傳統服飾文化言必稱旗袍的毛病。”
這也是馬可的唯一一次參賽。1995年,馬可被評為“中國十佳設計師”,隨即“退隱江湖”,與毛繼鴻共同創辦了服裝品牌“例外”。毛繼鴻負責營銷,生性低調的馬可負責設計。剛開始時,他們一心想做出帶有自己思想的作品。1996年冬天,他們將自己設計的第一批大衣帶到北京和廣州的小店寄賣。毛繼鴻回憶道:“我還記得在北京的那家叫做‘素人店鋪’的店裡,從晚上6點到9點就售出了6件!永遠記得當時人們驚奇的眼神,因為在那個年代,‘例外’的風格對大家來說,就是個意外。這給我和馬可帶來了信心和鼓勵。”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例外’的設計風格給內心自信、經濟獨立的知性女性提供了另外的選擇。”彭麗媛就是其中之一,幾年前,她就已經是“例外”的忠實客戶。從當初的小店寄賣到如今的高級定制,馬可儼然已經成為了她所期望的實力派設計師。
用作品“說話”
雖然馬可一直刻意保持低調,但是她的勤懇和不斷推出的優秀作品讓她廣受贊譽。2007、2008年,馬可兩度受邀參加巴黎時裝周,“無用之土地”和“奢侈的清貧”兩場服裝秀展現出的創意,讓一貫善於創新的法國同行也感到耳目一新。
在馬可的設計理念裡,只有傾注愛的衣服才能擁有生命,才是無價的。她說:“今天的時代中,真正的時尚不再是潮流推動的空洞漂亮的包裝,而應該是回歸平凡中的非凡。我相信真正的奢華不在價格,而應在其代表的精神。”從“秦俑”到“無用之土地”再到“奢侈的清貧”,馬可的設計裡一直體現著一種對於人生的哲學思考。“我大概9歲開始尋找人為什麼活著的答案,後來才發現,對這個問題的探索過程即我們的整個人生。”
最近,馬可因為設計了彭麗媛的出訪服裝而備受關注。對此,她只是淡淡地說:“這次出訪的服裝是我首次為專人設計。是在符合設計師個人審美、價值觀的前提下,為特定對象提供適合其需求的服裝服飾。如何呈現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內心充滿柔情和力量的、成熟睿智的中國現代女性形象更值得探索。”
馬可才華橫溢卻低調內斂,她的作品在T台上奪人眼球,自己卻在聚光燈前處處避讓。在她看來,所有的聲名財富都是鏡花水月,作品才可以替自己說話。
時尚圈的隱士
廣州服裝流水線上工人忙碌,農林下路的“例外”格外炫目,珠海工作室寧靜安然,巴黎秀場神秘低調……6年前,導演賈樟柯一部以馬可的“無用”服裝為題材的紀錄片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鏡頭裡馬可像一個農婦一樣蹲在地上,她穿著一件白色T恤,軍綠色肥大的褲子,頭髮鬆散地挽在腦後。“馬可希望衣服與自然發生作用”,她仔細地把衣服鋪開在泥土裡,看似毫無章法地抓弄,讓土壤和沙粒浸透布料的每一條褶皺。
有人說看過“例外”的服裝,就像看見了馬可,有一種按照自己意志行事、剛柔相濟的大氣。置身時尚圈多年,馬可一直刻意隱藏自己,鮮少接受拍照和媒體專訪。“我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要走偏,設計師不是當明星,不同於演員。應該踏踏實實,埋頭苦幹。我所崇拜的一些國外設計師就是這樣,他們默默耕耘幾十年,保持低調。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比較適合自己,不會太累。”
在朋友眼裡,馬可的身上始終透著淡然的味道。她不喜歡時裝、不做美容,不在意變老,也很少逛街、購物。馬可把服裝看得很重,但卻並不講究自己的穿著,她更願意把做頭髮、化妝、配搭首飾的時間節省出來,用來充實自己的大腦。她自幼喜愛讀書,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家裡最多的就是書。“我深感閱讀給我帶來的巨大幫助,每晚在燈下靜靜地讀一會兒書也是我最大的樂趣之一。”
不在特定場合時,馬可平時都穿著簡單,一件帶帽休閑衫,一條寬鬆休閑褲,簡簡單單的像個學生樣。她說:“我不作秀,也不秀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