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學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改革的演進脈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2 10:01:58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大公網今日刊發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政府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謝志平的文章稱,中國政治改革意味著政治轉型與升級同時並舉,中國政治改革的玄妙之處在於,一方面它要完成適應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脫胎換骨,另一方面又要完成適應從不太成熟的市場經濟向發達的市場經濟的成長換代。
 
  一、中國政治改革意味著政治轉型與升級同時並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改革的一個基本態勢,是被動性遠遠大於主動性。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基本動因,是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從歷史來看,在純粹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或者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中,政治改革都不會成為焦點問題。因為在純粹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是萬能型的,在這種體制下經濟問題或社會問題本身就是政治問題,雖然人們對政治調整可能高度敏感,仍然會習以為常。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經曆多次博弈後,已經調整到較為穩定的狀態。政府在經濟與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對明確的,政府替代市場或包辦社會的現象會受到公民社會強力抗拒而很難實施。在這種背景下,關於國家政權的共享已經形成制度共識,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框架業已經曆多年政治實踐的磨合,所以政治改革本身動作幅度不會很大,即便有也多半是作為純政治問題為部分人關心。
 
  只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候,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轉變,要適應政治與經濟分離、政治與社會分離的現實,必須脫胎換骨地重塑自身角色和功能,而這種重塑又深刻牽扯著經濟與社會的成長,因此這時的政治改革就格外突顯。可以說,在中國正在經曆的整體轉型過程中,由於之前政府全能主導,因此現在所有問題都指向了政府,政治改革既是被迫的,也是瓶頸。政治改革,在中國的話語體係中,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政治民主化的訴求,也是解決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等關鍵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如果說僅僅只是適應經濟體制轉型,可能問題還不那麼急迫,因為轉型的時間與空間並沒有硬性約束。情況恰恰是,中國的經濟除了轉型還有一個趕超的問題,這個趕超的實質,是市場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中得到又好又快地發展。因此,除了要完成政府的脫胎換骨以適應市場經濟,還要完成政府的超速成長以嫻熟駕馭市場經濟和讓全社會共享發達市場經濟帶來的成果。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改革,不僅意味著中國政治的轉型,還意味著中國政治必須升級,這種升級無論是不是有中國特色,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所決定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