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蘭州大學學者:言論自由的濫用已經相當嚴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3 13:11:13  


 
  分析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語言暴力主要體現在情緒化的表達和對象擴大化。情緒化的表達是由於網民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所致,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情緒、或因為網絡社會的言論激發了其另外一種不滿情緒,從而促成了言論攻擊的發生。就對象化擴大而言,往往是因為遷怒於他人。

  僅拿不久前的“林妙可受辱事件”來說,其並不是縱向的對象化圈定而是橫向的對象化擴大。先讓我們簡短地回溯一下此事件的大致梗概:因“奧運”一舉成名的林妙可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張照片,並配文稱:“我替服務員來拉面,還挺有意思的,吃起來更香了。有機會你們也試試自己動手拉面”。而後有網友回覆調侃、有下流意味的句子。林妙可頓時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遂在新浪微博中表示:來這裡安家,就應該受到新浪的保護,根除有害言論。隨後,李開複在微博上進行了回覆並轉發,他說:妙可小妹妹,你長大會慢慢理解:1)評估“有害的言論”是相當主觀的事情;2)憤怒的人多,越堵越憤怒;3)堵的人,越堵就越霸道獨裁;4)言論自由應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打造健康環境最好的方法是容忍更多的言論,而不是主觀地去堵。之後,新浪網友“@夢遺唐朝”將李開複的全家福翻出來,“@”李開複,並且用污穢的詞語辱罵李開複,還另外說了一句“言論自由嘛...”。一位微博叫“青xx”的新浪微博轉發並評論稱:不需要谷歌,百度就能找到。至此,該事件的發洩對象進一步擴大。

  不難發現,整個事件中至少有兩點值得思考:一是支持林妙可的粉絲和支持李開複的粉絲博弈;二是網民的線下情緒轉移到線上後,對林妙可本人的辱罵和言論攻擊。從整個事件的走勢來看,當網友將林妙可的照片翻出來,質疑其“早熟”、“為何負面消息都和你(林妙可)有關”,“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之時,李開複的全家人照片也被翻出,還被網絡言論侮辱。的確,對於每一個微博博主而言,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而言論自由的邊界在這樣的網絡空間往往很容易被打破。這就構成了網民在微博表達上的偏激性和隨意性,且更加鼓舞了網民對“言論自由”的誤讀與濫用。

  言論自由的濫用在上述事件中已經凸顯的相當嚴重,網民背離“自由”的事實,而走向了靠侮辱性的語言來發洩心中的不滿,並且完成了一次次的利益博弈,成為了一種網絡社區的鬧劇。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看,言論自由的異化與濫用,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為何要以異化後的言論自由去泛濫性的達到自己的不滿情緒?來回的微博博弈再一次說明,這就是利益(包括榮譽、尊嚴、形象等抽象化的利益)問題,而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

  在歷史上,“大眾審判”因為“鬥爭哲學”而在國人心中印象深刻。這樣的“鬥爭哲學”主要是先“扣帽子”,再“打棍子”,將人打倒在地還要踏上一腳,吐上一口口水。“林妙可受辱事件”也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案例。這個先“扣帽子”再“打棍子”的過程,足以說明其邏輯就是必須先給被攻擊方扣上“非正義”、“非道德”的大帽子以顯得自己是道德的、正義的。

  誠然,利益博弈的兩個群體,往往因為對方的不道德行為引發一場輿論大戰,從而也讓彼此成為博弈的對手。在從衝浪式的“大眾審判”到彼此人格與尊嚴被侮辱的過程當中,道德底線已經失守。雙方粉絲的線上“直接性博弈”與線下“間接性博弈”,都是非道德的情緒發洩。我們應該從中反思的是,從“大眾審判”走向社會自覺的過程中,自媒體作為公共媒介,應該被國家法律法規所治理。事實上,網絡暴力已經越來越驅逐了良性言論,越來越將公共事件極端化,越來越破壞了我們的溝通理性。其所引發的言論危機,需要我們從社會的整體層面去考慮,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理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做沉默的一員,讓理性的言論對衝或超越非理性的言論,最終形成一種合理的輿論場。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