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競爭加劇多國躍躍欲試
作為冷戰結束後的一項積極成果,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包括美、俄在內的環北極8國在該地區進行實質性合作。
客觀上講,北極理事會在監測與評估北極環境、氣候變化,促進原住民參與地區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也存在著明顯的先天性缺陷,如沒有法律約束性的義務和規定、並非一個嚴格意義的國際組織、參加方的局限性、沒有常設性的獨立秘書處、沒有機制性的資金來源,等等。
北極以往只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有吸引力。但自從2007年8月2日“北極-2007”探險隊員在北極點海底插上俄羅斯國旗並放置裝有寫給後代的信的密封艙時起,北極的新一輪地緣政治爭奪又被炒熱,各方在北極地區舉行的單邊或多邊軍事演習此起彼伏。北極周邊國家在各自北冰洋沿岸的軍事部署也不斷強化,且紛紛發誓要確保本國在北極地區的多種權利。
過去幾年裡,北極周邊各國陸續出台本國的北極戰略,謀劃對北極地區科考活動並對本地區油氣等能源區塊進行勘探、開發,極力顯示其在本地區的實際存在。與此同時,非北極地區國家對加入這場“北極爭奪戰”也興趣大增。
已有不少分析、評論認為,關於北極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單靠所謂“北極國家”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更大範圍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北極地區、北冰洋不可能只屬於幾個國家,而是要由全人類共享、共建、共治。對這樣一個國際區域的開發,各國應形成一種合作機制,聯合國要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一個開放的北極理事會可為北極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契機。
資料:北極理事會
北極理事會,又譯為北極議會、北極委員會、北極協會,於1996年9月在加拿大渥太華成立,是一個高層次國際論壇,關注鄰近北極的政府和本地人所面對的問題。北極理事會的宗旨是保護北極地區的環境,促進該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福利方面的持續發展。其成員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美國和俄羅斯。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外長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