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一方面是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各種電梯小高層相繼進入生命“大限”,另一方面則是沉睡的房屋公共維修資金由於手續複雜導致提取難。
許多電梯超期服役帶病工作
人民日報記者報道,記者在廣西南寧、桂林、柳州和廣東廣州等多個地方採訪時發現,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建設的電梯房,如今已經進入了維修高峰期。
廣西電梯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光奇告訴記者,根據電梯行業協會的初步統計,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建設的電梯房,如今的使用年限正在逐步邁入15年至20年,這是電梯使用的“大限”。但由於沒有明確、統一的報廢年限,許多電梯超期服役,帶病工作。
張光奇說:“最麻煩的是電梯更換只能採取動用房屋維修資金的方式來進行,但按照國際上通行的15年至20年更換一次電梯的標準來看,房屋維修資金基本上無法承受電梯更換的高額費用。”
南寧市房產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物業專項維修資金實際上也就是老百姓習慣所稱的房屋維修資金,這筆資金包括對電梯、車庫、小區道路、小區綠化帶、遊泳池等公共設施的維修,但對房屋的維修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民間更習慣於稱為房屋維修資金。小區使用房屋維修資金的申請程序比較嚴格,先是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或業主代表提出維修方案,須經占建築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簽名同意並經兩次公示後,才能進行審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這一程序過於複雜,相當一部分小區業主往往放棄申請。
截至2012年10月底,廣州房屋維修資金歸集總額超過81億元,但累計使用金額不到8000萬元,大約只有總金額的1%。廣州市物業維修基金管理中心介紹,目前,廣州共有2918個物業小區建立了維修資金,約143萬戶業主辦理了維修資金卡。
記者深入採訪時發現,一方面是申請專項維修資金收集簽名、審批時間久的問題非常突出,另一方面是隨著業主的變更,大量房屋也面臨著找不到“主人”的情況。
南寧市銘湖經典小區的業主就面臨這樣的尷尬:超過1/3的面積被開發商用作出租,業主曾經在設定小區標識還是廣告標牌上與開發商發生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