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截至4月,僅28%的畢業生找到工作。 |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香港《南華早報》5月20日載文《安撫畢業生,正在進行中》,摘要如下:
在中國封建社會,參加科舉考試是平民百姓入朝為官和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如今在數百萬學生夜以繼日地準備高考之際,很多內地家長仍以“頭懸梁,錐刺股”這句格言為準則。
本科學歷意味著一份好工作和更好的生活,還有聲望和家族榮譽。但若家長們留意近期大量關於大學生就業前景黯淡的報道,可能就會心跳加速。據統計,今年畢業生人數近700萬,創歷史新高,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已找到工作,創歷史新低。在北京,截至4月,僅28%的畢業生找到工作。教育官員哀嘆今年將是2008年以來大學生就業最艱難的一年。
大量失業畢業生顯然引起了領導人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促使其著手推動創造就業。
今年的畢業生將進入近年來競爭最激烈的就業市場。而內地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並不缺乏就業崗位,充滿活力的珠三角和長三角正抱怨用工荒。但那些艱苦的工廠工作幾乎從來不是大學生父母心中的合適選項。多數畢業生依舊鎖定大城市的政府部門、國企和跨國公司,但這些單位對新入職人員的需求正在萎縮。結果是,不少家長或許寧可把長大成人的孩子留在家中,也不願讓其去小城市找工作或為私企幹活。
就業前景黯淡反映出內地經濟的明顯不平衡。眾所周知,消費型行業比其他行業吸收的畢業生多,但領導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動作依然緩慢。據國務院指令,官方將向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貸款並放寬居住限制等。但若不能把經濟向以消費和私營行業為主轉型,這些舉措都不會太奏效。同時,越來越多家長將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酷現實:在星巴克小店找份活兒也比沒工作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