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習近平抵達莫斯科伏努科沃2號機場。他和夫人彭麗媛受到俄遠東地區發展部長伊沙耶夫的熱情迎接。 |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習近平在今年3月中旬正式出任中國國家主席之後,於3月22日至30日對俄羅斯及非洲三國進行了作為國家主席的首次外訪,他將於5月31日至6月6日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三國進行國事訪問,行程尾聲時還將赴美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這將是習近平主席的第二次外訪。
美國《郝芬頓郵報》網站日前刊登漢學家、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高大偉(David Gosset)的文章稱,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女總理比塞薩爾(Kamla Persad-Bissessar)正式宣佈中國國家主席將會訪問該國時,她還特意附加一句稱“第一夫人彭麗媛將陪同參加”,在習近平時代中,中國這對第一夫婦成為向外傳遞中國活力、開放和自信的信使。
文章表示,當西方世界似乎將全部精力放在保護已經落伍的全球秩序之時,中國已經一馬當先走在創立新國際體系的前列。前者希望金融危機之後的國際社會能與尚未發生危機之前類似,而後者則希望未來的國際社會能夠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與期望。
高大偉認為,習近平的“中國夢”可以被解讀為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現代中國、全球中國和文明中國。
“現代中國”包括對孫中山時代之後所取得所有成就的認同,以及對未來更大發展的期待。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社會、政治轉型帶領數以百萬計的人走出貧困、女性得到解放、國民壽命也較前延長。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在當前依舊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催化劑。
在經歷長時間的內部轉型之後,“全球中國”成為當下世界最有力的變革推手。在中國夢中,和平對於“全球中國”的意義相當於進步對於“現代中國”的意義。“全球中國”並沒有任何傳教色彩,中國並不期待霸權,甚至不想成為全球領導者,中國只想恢復古代那般的繁榮。
當北京近期接連邀請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華、並提出解決巴以問題的“四點主張”之時,中國已經擔任起調解員的角色,有效站在了兩個派別的中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