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近十來年,東海漁業資源的整體品質在下降,魚類的營養級已從3.8降低到3.5。從具體魚類來說,帶魚、小黃魚、鰳魚、馬鮫魚、大黃魚等在逐步衰退,而營養級較低的魚類在大量增加,如蝦類、蟹類、墨魚類等。
針對漁民反映的“無魚可捕”的說法,林東勇說,從近20年看,東海漁業已經形不成春季魚汛,“春汛”期都是“春荒“,三四五六這幾個月份捕撈狀況都不理想,除了蝦和蟹,基本無魚可捕。目前,東海主要捕撈季節是冬汛。
來自漁業部門的分析稱,東海漁業資源衰減的原因多重,除了陸源污水、各類船隻的排放外,無節制的高強度捕撈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少漁船採取極端手段進行捕撈,比如電脈衝捕魚、燈光圍網、帆張網等,帶有極大的破壞性。
“目前東海漁業最大的矛盾,是日趨強大的捕撈能力,與日益衰減的漁業資源之間的矛盾,一切政策的制訂都應當從這個實際出發。”林東勇認為。
好在政府和民間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進行系統性修復。為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浙江省每年投入3000萬元增補魚苗,部分魚種緊缺現象有所緩解。
而浙閩兩地近百名船老大也自發聯名建議,延長燈光圍網的禁漁期。這被各界看做是著眼長遠利益、自覺保護漁業生態的行為。
與此同時,東海部分省份的漁業主管部門正加緊研究對策,探索捕撈配額制度,並積極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同時,著力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理順體制機制,改善執法環境,並強化對陸源污染的綜合治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