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農琴倩(廣西南寧 學生)
畢業季臨近,又有一批畢業生將離開校園走向社會。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近日舉行的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上表示,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高校畢業生求職高峰期中,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明顯遇冷。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就業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不少省份統計數據表明,今年就業形勢比2008年更差。這使不少畢業生感慨,2013年成為了“最難就業年”。
其實,2003年起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就一直十分嚴峻,但導致就業難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些地方對此的基本思路是,解決一年是一年,把難題往來年推。這導致問題越積越多,結果必然是“就業難,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而今年“最難就業年”的形勢再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政府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對症下藥”,狠抓工作。
就業難一方面是制度原因,而畢業生自身的主因更為重要。筆者認為,畢業生應該勇敢直面最難就業年。面對嚴峻的就業問題,不少畢業生感到憂慮。路漫漫其修遠兮,與其搖頭慨嘆不如披荊向前,你說對不?
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畢業生就業觀還不夠理性。找不到工作的自身原因,總結起來無外乎是“目標不明確,持觀望的態度”、“自恃清高、眼高手低”、“就業一步到位”“不願去基層”這些問題。
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郭金來建議,大學生自己應該調整好心態,不要被目前的形勢嚇得畏首畏尾,也不可過於急躁,而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明確定位,努力找到自身優勢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筆者認為,畢業生應該盡快轉變就業觀念,從自身出發,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提高就業能力,好就業還需自身硬;二是放低身段,到城鄉基層,到中小企業各個方面,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拓展就業領域;再者是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心態,要能承擔起社會和家庭賦予的責任,不再為“啃老”找借口,實現個人價值。在社會中的成長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起點並不能完全決定終點,只有一直在路上,才能得到個人的發展。
龐大的數字後面,是一個個年輕的夢想。找工作,其實就是找自己,是另一個成人——直面社會,直視自己,做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