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文化人在大陸》新聞發布會 |
整個報道以“兩岸同源一脈,共謀文化復興”為主題。對“兩岸同源一脈”,在大陸的台灣文化人,有更深切的體會和感受;對“共謀文化復興”,在大陸的台灣文化人,有更執著的企盼和追求。確定這個主題,就是希望通過採訪報道的一個個台灣文化人在大陸的生動故事和切身體會,反映出兩岸人民誰也割不斷的血脈聯繫,以及兩岸關係大交流、大發展、大融合併走向大統一的時代潮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台灣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發展方式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無論是明清二代移入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社會大變遷之時,中國國民黨遷入台灣後,不斷闡揚“中國文化本位”,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的典型。包括當代台灣島內最具活力的文創產業,無不是以中華文化為創意母體,才得以在世界文創產業中異軍突起。長期往返海峽兩岸的台灣民眾對“兩岸文化同源一脈”感同身受,對大陸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風情構成的中華文化多樣性、眾多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所達到的中華文明高峰,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碩成果和在國際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都倍感“德不孤”,倍感其輝煌“與有榮焉”。尤其是一大批台灣文化人被大陸的文化環境和發展前景所吸引,在大陸工作、生活,或長期往來兩岸致力於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成為兩岸交流文化的融合者,中華文化創新的開拓人。
當前,推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期盼,而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自近代以來,中國自主的社會演進過程被打斷,1840年以後,只能在東西方衝突與“自強運動”中尋求發展,在內抗衰敗化、外抗邊緣化的“雙重救亡”與科學和民主的“雙重啟蒙”中曲折前行。經過一百七十多年的上下求索與艱苦奮鬥,今天的中國,不僅在“器物文明”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制度文明”上也樹立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兩岸同胞共謀中華文化復興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辛旗強調,他在長期的歷史、哲學、文化研究觀察中,一直認為,中華文化實現偉大復興,在國際上發揮文化影響力,應當重視三個形象塑造:一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二是中國的國家形象;三是中華文明的形象。
如何塑造?他認為核心是處理好繼承、發展、借鑒、引進、創新之間的關係。他1991年曾在《論現代化進程中兩岸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一文中提出,如果兩岸中國人能秉持中華文化的精髓,適應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以“創造性轉化”的精神,達成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獨創一種嶄新的、有別於西方現代文明的中華現代文明,將是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雖然這個觀點在22年前提出,但今天依然有其當下的時代價值。民族、國家、文明這三個形象塑造具體落實到兩岸關係發展上,增進台灣民眾的民族、國家和文化認同尤為重要,也更具有現實緊迫性和針對性。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的戮力同心,更需要兩岸文化人的身體力行。我們期待著能早日實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制度化、機制化,為兩岸文化發展和中華文化復興注入更多的推動力,不僅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文化人得以在大陸生活、工作、學習,也可以讓更多的大陸文化人的文化觀念和創意在台灣生根、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