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野說,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兩岸未來無論是“和”是“戰”,終將難以避免政治談判。兩岸愈早進行政治對話,愈有助於雙方增進互信,也愈有利於兩岸攜手合作創造復興中華之路。以中美兩國激烈的競爭態勢而言,北京尚能不斷重申“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國”,華府也再三強調中美應建構互惠與互重的“新型合作模式”,兩岸人民屬同文同種,沒有任何理由不能合作找出一條能化解歷史怨懟、共創未來的和平路徑。
但是,整體而論,期盼馬英九未來三年任期能積極而主動處理兩岸政治關係,會是緣木求魚,北京與其盼望台灣官方授權的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甚至寄望2016年大選後有新的局面,不如積極主動提出兩岸民間對話的路徑與方式。現階段大陸面對周邊安全情勢的變化,或不急於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但被動地期盼學者智庫能鋪設一條兩岸官方通往政治談判的坦途,恐怕過分樂觀。
吳東野也說,兩岸政治對話涉及許多主客觀的複雜與多變因素,過程不可能順暢無阻,短期內也不可能有重大突破。美國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態度與民進黨僵化的大陸政策,讓馬英九涉入兩岸“深水區”的顧忌增多,遑論兩岸政治互信原本不足。
吳東野說,基於馬英九未來三年難有驚人之舉,北京此時鼓勵兩岸民間智庫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確有現實上的需要。對台灣而言,兩岸政治對話的先決條件應該是,雙方具備最起碼的政治互信基礎,目前兩岸尚未互設官方代表機構,兩岸決策高層亦無適當的見面場合與機會,建立私誼與增強互信的難度很高。因此,兩岸儘速透過協商互設代表機構,或可藉此踏出兩岸非正式政治對話的第一步。
吳東野還認為,兩岸目前或無政治談判的環境與條件,但應該要有創造談判環境與條件的意願和努力,學者能盡心盡力的只是為兩岸鋪設政治對話的路徑,兩岸能否和平發展,中國夢與台灣夢是否皆能實現,並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往往就在執念政者的一念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