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確存在,但不宜誇大。今天的新興市場不太可能重蹈亞洲金融危機覆轍,不太可能成為新一輪全球性危機的源頭。
首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資本週期性地在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之間轉移騰挪並不罕見:2008年下半年雷曼兄弟倒閉後,全球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回發達市場避險;這一勢頭到2010年逆轉,資金開始重新殺回新興市場尋求高收益;而到了2011年由於日本大地震和歐債危機惡化,新興市場又遭遇資金凈流出;這一勢頭一直持續到2012年9月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資金才重新流向新興市場,這一勢頭直到近期才再次逆轉。對新興市場來說,國際資本的“進出”早已不是新鮮事,應對這種風險也已是新興市場決策者的“必修課”。
其次,從經濟基本面來看,新興市場未來依然有望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3年-2018年新興經濟體年均經濟增長率仍可達6%。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也預計,未來五年內,新興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速仍將是發達經濟體的一倍左右。
其三,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對新興市場來說並非完全是壞事。從短期來看,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的現象的確存在,但鋻於新興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依然高於歐美,因此資金外流很可能只是短期現象,而投資熱的適度“退燒”也有利於擠掉泡沫,實現可持續增長。並且,美聯儲退出政策的前提是美國經濟穩健復甦,而強健的美國經濟勢必將增加對新興市場商品的需求,從而構成利好。
其四,多數新興經濟體擁有干預市場的能力,國際社會也有在必要時干預市場的共識。新興市場情況並非鐵板一塊,存在經常項目逆差、對外部融資依賴度較大的國家的確容易受到衝擊。摩根大通銀行日前發佈的研究顯示,這些國家包括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同時,這項研究認為,中國、俄羅斯、秘魯等國受衝擊的可能性很小。德意志銀行也在日前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和2008年相比,除土耳其外,其他所有新興市場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都有所增強。此外,以IMF為代表的國際組織如今已修正其金融自由化態度,支持新興市場在必要時干預市場。上周,IMF發言人格裡.賴斯就呼籲,新興市場要合理利用政策緩衝手段來應對國際金融動蕩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