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二:雙非學童擠占香港教育資源?
【調查】 2006年出生的1.6萬餘雙非兒童中,只有約1.5%的雙非學童赴港上學;雙非學童是香港居民,“擠占”一說值得商榷
北區是香港最靠近深圳的一個校區。據了解,先前某次香港小學一年級的統一派位中,北區3600個學額,近四成分配給跨境學童。因競爭激烈,北區有145人反而被分派到區外跨區上學。
今年香港政府推出了“返回機制”以避免類似情況,但由於香港教育局沒有跨境學童分類的統計數據,加上一些媒體的錯誤報道,有人誤認為跨境學童主要是雙非兒童,覺得雙非兒童擠占了香港教育資源。這種理解對嗎?
根據公開的數據,可以匡算回港讀書的雙非兒童比例。香港小學一年級的入學最低年齡為5歲8個月。比如去年9月入學,需為2006年12月31日或以前出生。2006年香港共有16044名雙非兒童出生。教育部門提供的去年跨境小一學生為2370人,以此乘以記者調查所得的雙非兒童占跨境學童比率10%,可以匡算出2012年9月入學的小一學生中,雙非兒童僅240人左右,占適齡雙非入學兒童的1.5%,占香港所有小一學生54683人的4.4‰。當然,也有雙非兒童不是跨境學童,而是長住香港,但這種情況極少。
廖子良表示,人們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所有跨境學童都是香港人,既是香港人,就不存在“擠占”教育資源的問題。政府應該充分預計到這部分孩子將來可能來港就讀,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即使單雙非兒童,他們的母親——當年的內地孕婦,絕大部分也都是通過正常手續預約來港分娩的。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服務總監、深圳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總監張玉清也認為,在香港出生的兒童就是香港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政府應一視同仁,不應有差別待遇及歧視單非、雙非兒童。
也有香港市民不認可雙非兒童爭搶香港教育資源的說法。香港市民陳豔芳表示,在學校里,無論是雙非兒童還是單非兒童都與自己的孩子沒有區別,不會去做刻意的區分,也不覺得教育資源被擠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