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愈少,對環境愈不滿意;讀書愈多,對自己愈不滿意”(網絡圖片) |
(作者曹林 原載於《中國青年報》)
好幾個朋友近來都問我,有沒看過網上近來瘋轉的一篇文章: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說這篇文章在博客上的點擊量達到了多少位數,讓多少年輕人看後如何熱血沸騰,將公知的邏輯駁得體無完膚雲雲。真是抱歉,我沒有看過,我向來對流行的東西,刻意保持著一種警惕和距離。倒不是自命清高和標新立異,而是擔心被流行弄得淺薄和浮躁。更重要的是,流行中往往隱藏著很多充滿誘惑性、似是而非的謬誤,稍不留神就會被洗腦。
不過,朋友的一句話讓我對這篇文章產生了興趣,他說:文章某些方面想表達的意思,跟我對“流行答案”理性審慎的判斷精神很契合。思想激蕩混戰、爭議撕裂共識的時代,知音難覓,當然要拜讀一下。
文章很長,不過我讀完後,倒沒有熱血沸騰。如果你容易被一篇文章改變,很容易被別人幾句話弄得熱血沸騰,說明你很少讀書!“熱血沸騰”不是血性,而是一種浮躁的表現。在這喧囂嘈雜的狂歡中,誘惑人蠱惑人讓人失去自我和判斷力的元素太多了,如果一篇文章能讓人靜下心來去思考哪怕五分鐘,這才是這個時代需要的好文章。
這篇文章,雖然作者寫得熱血沸騰,但我覺得是一篇讓年輕人冷靜下來思考的文章。如果剔除其間“中國不高興”式的愛國激昂和亢奮,剔除其間中西、中美二元對立式的思維,剔除對公知充滿敵視的憤慨,是一篇教人如何理性看待當下社會問題和這個身處於其中的時代的文章。
文章分析了很多流行於各類文章中,反映中國社會問題有多嚴重的數據,如癌症數字增長了多少,環境如何惡化了,中國教育是多麼失敗——作者換了一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流行的數字中,充滿了渲染和放大。文章還分析了很多文章在批評中國問題時,對美國的讚美,作者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相關數據告訴讀者,中國沒有公知說的那麼不堪,美國也沒有他們說得那麼好,經常被讚美的美國只是想像中的美國,沒有去過美國的人常會在輕信中被誤導。作者還提醒那些常在微博上轉發各種批判體制、動不動就抱怨社會如何如何黑暗的人,在關注李開複、薛蠻子、李承鵬等人微博的同時,也去關注董路、斯庫里、果殼網、江寧公安在線等等,聽到另一種聲音,看到另一個中國,兼聽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