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還來不來香港?
面對記者的提問,受訪的絕大多數內地畢業生,都報以肯定的回答:“來。”
“港漂”要過蝸居生活
機會的平等和金融市場的成熟度,這是捧捧選擇香港的初衷,也是她堅持逗留到第五年的原因。她說,若無意外,會一直堅守到第七年。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的她,現在是香港中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組別營業董事。
捧捧說,她熱愛香港,但港府近期推出旨在抑制樓價的新政策,要向非香港永久居民增收15%的買家特別印花稅。讓她十分失望。
“這對‘港漂’來說並不公平。”她說,“這意味著除非我們犯傻去交額外的稅,否則最初七年就只能一直保持(租房的)蝸居生活。”
7月7日,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發起了“7.7辣椒苦主大遊行”,抗議政府出台的特別印花稅等政策打壓了樓市。捧捧說她正在籌備發起一場類似的遊行,表達“港漂”群體的苦處。
施永青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香港住宅應該優先供給港人,其次滿足其他需求。捧捧反問,何謂港人?
“是否一定要居住滿七年,拿到那張永久居留證你才算香港人?“港漂”也有家室,也有買房的需求,我們是納稅人,把我們歸類為內地炒家,一刀切,並不公平。”
“港漂”遇到這種身份尷尬和體制障礙,並非個別現象。
Arthur碩士畢業於南京一所高校,9年前來港工作,現供職於香港一所律師事務所。對Arthur來說,領取永久居民身份證,意味著失去一些內地機會。“香港人在國內無法接觸非涉港業務。非本國國籍可能帶來一些專業上的限制,不能參與訴訟案件,也不能出庭辯護。”
“和20年前比,內地現在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大了很多。”Arthur感嘆,“現在看來,當年一屆畢業的同學,留在內地的比我們來香港發展的有更多機會。而我留在香港發展,只能說是打一份工而已,和自己來時的預計比有落差。而且幾年下來,和國內的同學一比,差距已經非常大了,要讓它縮小,已經蠻難。”
“港漂”面臨的更多潛在障礙,來自國內瞬息萬變的形勢。Arthur告訴記者,在內地一些的特殊行業,如中小型物流快遞業務、網上銷售、和法律咨詢服務,目前已不太歡迎國外資金進入。這意味著,如果拿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他就要放棄一些內地的商業機會。據了解,這亦是一些內地人赴港定居超過7年、卻遲遲未加入香港籍的原因。
對此,耿春亞認為,“港漂”應該學會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負責。“留港還是回國,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不能兩邊兼顧,更不應該想著兩邊都要占盡好處。”
在港居住已有十一年之久的耿春亞告知記者,他也還沒有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