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魁對新華社記者說:“使用這項技術,我們成功地將已特化的小鼠成體細胞誘導成為可以重新分化發育為心臟、肝臟、胰腺、皮膚、神經等多種組織和細胞類型的‘多潛能性’細胞,並將其命名為‘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
鄧宏魁指出,這個新方法擺脫了以往技術手段對於卵母細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賴,避免重編程技術進一步應用所遭受的一些質疑,例如破壞胚胎或基因突變風險等。
在實驗中,他們利用這種新方法,將成年小鼠的肺部成纖維細胞培育成一隻叫“青青”的小鼠。鄧宏魁說:“目前,‘青青’剛過完100天的生日,它發育良好,健康可愛,並且已有了它的‘孩子’。和以前用轉基因的重編程技術得到小鼠相比,它可以不用再為外源癌症基因的重新激活等健康風險而感到擔心。”
研究人員說,這項新技術讓人驚奇的是,原本人們認為複雜而嚴密的分化發育過程竟然可以通過如此簡單的方式實現逆轉。更有意思的是,這條新途徑的早期變化過程同低等動物再生的早期過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機制比較類似。
此外,這項研究成果還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細胞命運決定和細胞命運轉變的機制,使人類未來有可能通過使用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直接在體內改變細胞命運。這樣,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細胞功能或許可以直接通過小分子化合物來重塑。
鄧宏魁說:“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許多難以治療的疾病將會得到全新的解決方案,整個再生醫學領域也將會發生新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