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 |
中評社台北7月21日電/在外界一片唱衰聲中,馬英九以二十萬餘票、九一.八五%的得票率,連任國民黨主席。二○○九年,剛當選“總統”沒多久的馬英九,在同樣同額競選的情況下,得票率也不過九四.一八%。
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選舉過程中,馬英九不敢絲毫鬆懈的四處拜票,分區舉辦一場場造勢活動,最後還找來郝龍斌、朱立倫、胡志強三人同台,營造黨內大團結的氣勢。胡志強更以馬英九得票攸關明年五都選舉氣勢為訴求,號召黨員踴躍投票。
馬英九的高得票率,不僅跌破外界的眼鏡,也同樣高於黨務系統的預期。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馬英九的得票率明顯有北低南高的情況,高市比北市多出了近一萬票,北市、新北、桃園、竹市投票率都偏低,北市投票率只有四六.八八%、全台最低,和國民黨的選民結構有明顯落差。
馬英九在此時此刻連任黨主席,對國民黨各巨頭而言,顯然是最合理、也最符合眾人利益的選擇。如果此時黨主席換人,接班卡位戰立刻就提前開打,有志於大位者,勢必互相掣肘,任何人當選黨主席,幾乎都不可能做得好。此外,二○一四年的七合一選舉一旦敗選,不管最後任何人出線代表國民黨角逐二○一六年“總統”大位,勝算都勢必大為降低,甚至可能是全黨皆輸的格局。
對國民黨而言,馬英九這次的連任,確實有“消極正面”的意義。但我們也幾乎可以斷言,如果馬英九思維不變、做法不變,這次的連任,無論對“國家”、對國民黨,都不會有任何“積極正面”的改變。
過去這幾年,國民黨在馬英九的領導下,早已完全的虛級化、空洞化。看看國民黨這幾屆中常委的名單,平均的背景、學經歷、代表性、政治分量,都是有史以來最低;如果和民進黨的中常會相比,更是高下立判。“國民黨中常委”只剩下方便在對岸走動的價值,真正有實力、地位的政治人物、商界人士,多半懶得淌這渾水。
雖然馬英九一直對於由黨中央協助黨政運作寄予厚望,但這樣一個沒有代表性的黨中央,自然不可能對提升決策品質、推動施政有任何幫助,既無法“以黨領政”、也不能“以黨輔政”,整個黨都變成可有可無的存在。
以引發強烈反彈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例,黨既不能在事前發揮“下情上達”的功能,事後也只會順著上意,指示“立院”黨團要在第二次臨時會完成審查。明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明訂有一個月的朝野協商“冷凍期”,根本不可能在臨時會通過,就是沒有人願意講實話,告訴馬英九正穿著“國王的新衣”。馬英九真的變成了“寡人”,住在想像的城堡之中。
馬英九剩下的時間其實不多了。年底、最遲明年第一季,國民黨就要開始五都、七合一選舉的提名作業,明年的一切都是選舉掛帥、選票優先。七合一選後,“總統”候選人之爭勢必浮上檯面,即便有意大位者不和馬英九切割,黨內也必定有一段兩雄相爭,甚至群雄並起的混亂,等到大勢底定、黨內再喊出“團結”,就已經不是團結在馬英九的領導之下了。
過去幾年,馬英九挾著“國會”過半的優勢,大刀闊斧的推動各項改革,卻往往因為陳義過高、衝擊太大、溝通不足,導致政策推動困難重重、事倍功半。馬政府像極了大禹的父親鯀,不知道如何因勢利導,硬碰硬的用圍堵的方式治水。隨著支持度一路跌破基本盤,馬政府繼續推動改革的正當性和能量,都已經所剩無幾。
在未來有限的時間內,馬英九如果還想要有所作為,勢必要揚棄過去的思維,找回部分基本盤,做為繼續推動改革的本錢。
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必須要重新檢視自己面對的局面、重新安排施政的目標與優先順序,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集中能量和心力在切實可行的改革上,如果真能做成幾件符合民心、能提升政府支持度的事,或許能延緩馬英九跛腳的時間,做為推動下一階段改革的基礎。
如果想法不變做法不變,政府支持度始終無法提升;改革的陳義越高,落實的可能性也就越低。這次,能否讓自己的連任對“國家”、國民黨都有正面積極的意義,其實還在馬英九的一念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