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人民日報報道,“收到預警機指令。”2012年底,西北大漠上空,空軍航空兵某團兩架正在執行任務的殲擊機突然收到一條數字代碼引導指令,飛行員迅即向指揮所報告。國產預警機與新型戰機信息對接成功!
為了這條“空中短信”的成功發出,為了給翱翔長空的戰機裝上一副“利眼”,預警機的總設計師王小謨和他的團隊拼搏了10多年。有了被稱為“空中司令部”的預警機,中國的空軍戰略預警和指揮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山溝裡“飛出”的三坐標雷達
“一輩子做出三個雷達,並且把雷達‘搬’上了飛機。”王小謨這樣概括自己的科研生涯。
75歲的王小謨,說起話來字正腔圓,聲音洪亮。你能想象這位預警機總設計師拉著京胡唱京劇的樣子嗎?他的雷達啟蒙與京劇還有著不小的關係。
童年的王小謨,住在現在已經融入長安街的報子街胡同。當時的京劇名家馬連良也住在這裡,從小耳濡目染,王小謨對京劇如痴如醉。有台收音機聽京劇成了他小時候最大的心願。買不起那就動手“攢”一台!輾轉於各個市場“淘”零件組裝收音機的經歷是王小謨與無線電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而當王小謨真正開始國防科研生涯時,他的第一個雷達竟是在山溝溝裡完成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全國被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大三線,包括中國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嶺的廣大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