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向各海外領事館發出備忘指令成為美國簽證政策大幅放開的標誌性事件。與此同時,美國學校也越來越歡迎中國學生。於是,中國的游學產業開始飛速發展,近些年甚至呈現“全民參與”的景象。
7月14日,哈佛大學一位大三的美國學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兩年暑假,他都會看到穿著相同服裝手拉手走在校園裡的中國小朋友,他們的年齡很小,由老師帶領,嘰嘰喳喳地參觀校園,而孩子們不知道,自己也成了哈佛的一道風景。
除了向幼齡滲透,海外游學的趨勢還在往國際化程度較低的地區蔓延。浙江省台州市一所縣級中學的老師透露,為了讓學生感受英語的語言環境,幾年前,學校曾有意與一所英國學校交流合作,“但對方沒有理睬”。後來,市外事辦有一個與韓國中學交流的機會,於是該校極力爭取,現在每年都會帶著一些初一的學生去韓國游學一周。
但尷尬的是,由於年齡小,兩方孩子的英語水平都不高,溝通、交流有時需要在指手畫腳和表情符號中進行。
“其次,這個市場正從一線城市向三、四線區域,從沿海省份向內陸地區拓展,近兩年,寧夏、甘肅一些地方的孩子也開始被組織起來游學。而且,參與的學生年齡越來越小,可供選擇的國別越來越多,從日本、新馬泰到英美澳加,一個也不少。”袁正翔說。
不過,如此龐大的市場,繁多的游學線路,其中卻鮮有口碑相傳的好“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