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美國《僑報》7月24日載文《海島調查,走出“海洋強國”基礎一步》,摘要如下:
時隔近20年後,大陸官方宣布啟動第二次全國海島調查,計劃用5年時間對“藍色國土”上的萬餘個海島資源進行全方位摸底,包括地形地貌數據、資源環境狀況以及社會經濟情況。這意味著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邁出基礎一步,求穩求扎實,從最基本的信息搜集整合做起。
自中共十八大確立“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後,伴隨著海島權益的毫不退讓、海洋經濟的創新拓展、海洋生態的保護淨化……全社會對海洋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機構的設置也作了相應調整。就在近日,重組後的國家海洋局以及新成立的中國海警局掛牌,擔負起推動海洋強國建設的重任,而“摸家底”成為海洋局擴權後接手的首個大動作。
事實上,中國曾於1988年至1996年開展過一次海島摸底。但在這漫長的時段裡,由於自然侵蝕、人為破壞(如采砂)因素,一些海島“被瘦身”,海島消失也已成為沿海各省的大問題;抑或由於早年測量技術、調查方式的制約,有的海島“漏網”,有的海島重要數據缺失……這都需要通過二次摸底來更新數據庫,讓眾多海島實現新時期的精細化管理。
中國是傳統的大河文明國家,海洋過去被視為“化外之域”,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以及近8萬平方公里的海島陸域總面積(海洋局2012年4月數據),光是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中國目前就有7300多個。它們除了是可資開發的旅遊資源外,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礦產資源,甚至可能是重要的領海基點。而對比中國對海島的粗放式治理,在鄰國日本,連由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構成的、面積僅9平方米的沖之鳥礁,也被其視作島嶼,與中國相爭海權。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這是凱撒大帝的征服豪言,但中國進軍海洋的征程絕不會這麼簡單。毋庸置疑,中國已經具備了海洋開發、海島開發的經濟實力,一批法律法規也在新世紀陸續推出,如2003年《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2010年《海島保護法》、2012年《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等,一些條件較好的無人島的拍賣漸成資本流行遊戲,但官方仍需不斷強化落實“可持續開發”觀,明確“調查不等同於開發”、“有序開發”,海島開發尤其不能淪為“富人圈島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