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菲律賓的所謂“全球反華遊行”昨天中午在馬尼拉稀稀拉拉地開場,參與人數遠低於預期。馬尼拉的這場戲還不如幾天前抗議本國政府、燒了阿基諾三世頭像的那場活動熱鬧。看來大多數菲律賓人知道,在南海問題上同中國激烈對抗不會有前途,就像看一場注定要輸的比賽,人們的熱情自然大減。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但菲律賓政府相當於“拿了錢的演員”,觀眾多或少都要演下去。而“給它錢”的是華盛頓,還有東京。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需要幾個穩固的支點,南海糾紛是最合適的之一。所以美國表面上不做衝突的參與者,但它是菲律賓對華強硬的精神支柱。在華盛頓半明半暗支持下與中國作對,逐漸成為菲律賓政治的一種習慣。
日本在東海與中國對峙,雖也有美國背後撐腰,但不像南海有不止一家同中國鬧,它在東海不得不同中國“單挑”。隨著中國發展,日本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它急需與中國領土糾紛上的同盟,很希望中國陷入多方招架的困境。
安倍近日將出訪東南亞,菲律賓是其中一站。他極可能在那裡向菲政府轉交日本捐贈的巡邏艇,它們將用來增強菲律賓同中國海上摩擦的能力。
日本和菲律賓逐漸形成在周邊海域協同對付中國的“軸心”,但“日菲軸心”能發揮的戰略作用非常有限。它能幫日菲相互打氣,造成它們“得道多助”、中國“失道寡助”的幻象,鼓舞各自國內的士氣。
但日菲不敢大張旗鼓,使這一“軸心”正規化。它們與中國的島嶼爭端涉及很模糊的國際政治領域,中國在法理依據上占優勢,綜合實力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日菲都沒有同中國殊死一搏的戰略決心,它們也都沒有為領土爭端放棄同中國經濟合作的打算,兩個患得患失的國家凑到一起,結成的“軸心”也不會有多大力量。
當年二次大戰中,日本曾經在占領東南亞一些地區後從南部包抄中國。今天的日本像是在下意識地重走舊棋,但時代卻完全不同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外交構建由於缺少超級國力的支撐,形不成大戰略的意義,它們只能幫日本做生意,雞零狗碎,所謂“包圍中國”實在是部分日本人的狂想。
菲律賓知道中國不會真把它怎麼樣,所以就不斷搞些小的興風作浪,尋求菲律賓國內的政治平衡和自圓其說。菲律賓政治的特點是不鬧這件事,就要鬧別的事,不斷抗議中國讓其國內不少政治力量都找到了事做。
與日菲摩擦已成為中國對外事務的常態,我們適應就好了,沒有必要也沒有工夫同它們一來一去地互動。像菲律賓搞全球示威,而菲律賓人在世界上才有多少?如果全球華人為南海領土搞一次聯合大示威,那才真的好看。但對付菲律賓實在不值得我們搞這麼大的動靜。
菲律賓的示威和日菲串聯是不同層面的造勢,但反映的都是怯懦者的心態。中國不需要造什麼勢,中國只需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有條不紊地行動。
中國幾天前正式成立了海警局,幾艘海警船已取代海監船在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維護中國主權。但中國對這件事的宣傳很低調,我們既不需要用這件事在國內鼓舞什麼,也不需要用它對外宣示什麼。成立海警局是中國加強海上維權的正常步驟之一。
力量是最好的語言,越有人要同我們作對,這個道理就越發揮作用。只要中國的力量不斷增加,擺在那裡就是一種威懾,會讓日菲的極端主義者感覺冷颼颼的。他們緊張,會更激烈地折騰。那就讓他們折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