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7月25日載文《為什麼中國地震破壞性這麼大?》,摘要如下:
很不幸,中國還在繼續經歷大地震。22日,中國貧困省份甘肅省定西市附近發生6.6級地震。截至25日,已有95人在地震中喪生,1000多人受傷。地震受災人數達60萬,並且無疑將耗費巨額重建資金。
印尼、海地和日本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告訴你,毀滅性地震是全球性現象。但中國經歷的震災尤為悲慘。世界十大致命地震中總共有三場發生在中國,其中兩場的傷亡人數是最多的。鑒於板塊構造論不可改變的規律,中國在近期再次遭受震災的可能性很高。那麼,中國死亡人數眾多的原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使這一數字在今後有所降低?
第一個原因與一些不可改變的簡單事實有關,那就是中國人口眾多,地震頻發。除此之外,中國人口也極為稠密——全國13億人口中至少有90%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東半邊,沿海城市尤為擁擠。
對中國來說,幸運的是,這個國家地震活動最頻繁地區恰好是人口較少地區,即西南部。上述情況的反面在於,中國地震活動頻發地區恰好也是偏遠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使救災工作變得困難。
在應對這一挑戰方面,至少中國是裝備精良的。儘管中國在實施救援和重建工作方面技能高超,但其過重的傷亡卻很成問題。
地震中大部分基礎設施遭受破壞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在山區,地震停止很久後,山體滑坡也會導致巨大傷亡。然而,在中國,普遍的建築質量低劣加重了傷亡,這成了中國政府頭疼的問題。2008年四川地震後,遇難者家屬大聲質疑為什麼鎮上的學校會倒塌,而結實的政府大樓依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