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經歷不是生活資本
二戰結束後,美國開始由戰時體制向和平體制轉變,失業、通貨膨脹等社會經濟問題層出不窮,與上述飛黃騰達者不同的是,很多沒有獲得晉升、深造等機會的人,剛從戰場回來,就因失業而流浪街頭。
有美國社會學家指出,相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找不到工作、受教育程度偏低等因素外,二戰退伍士兵還要承受身體殘疾、戰爭創傷以及惡化的家庭關係所帶來的困擾和折磨。還有人認為,許多退伍老兵完全不能適應從軍人到普通人的轉變過程。儘管退伍軍人事務部向許多老兵提供購房貸款擔保,但這對於那些毫無生活能力的老兵來說,根本於事無補。
“對於二戰士兵而言,二戰的結束意味著他們重新進入的是一個因為他們的缺席而已經進行了調整的社會,而且這個有著反常備軍傳統的新英格蘭社會,不會為回歸的退伍軍人提供他們所期望得到的任何優勢和贊許。”美國學者理查德.科恩認為,服役經歷對於日後從事政商活動的二戰退伍士兵而言,是極大的政治資本,而對於那些游離於政商之外的老兵來說,是他們工作的巨大障礙。
如今,這些二戰老兵都年至耄耋,但是要想帶著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卻不那麼容易。2013年5月,美國一位87歲的二戰老兵在俄亥俄州完成了一次高空跳傘,而他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他要進行肺移植手術的曾孫籌款。這位二戰老兵叫克拉倫斯.特納,服役期間曾是一名傘兵,完成過16次跳傘。
23%流浪人口是退伍老兵
二戰老兵群體中天壤之別的境況,暴露了美國退伍軍人補償機制的積弊。
一戰期間,美國軍人每天除了可以得到1美元的軍餉之外,美國政府還答應給他們額外25美分作為海外生活補助金。可是戰後,美國政府囊中羞澀,無法支付這筆巨額費用。因此美國國會決定先欠債,20年後,也就是1945年,以現金的形式一次付清。
然而到了上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全國有1/3的人失業,很多退伍老兵生活困難,因此老兵要求美國政府立即支付這筆補償金。
1932年6月17日,來自美國各地約1.2萬~2萬名失業的退伍軍人,在美國國會大廈前集會,向國會施加壓力。7月28日,請願群眾和警方發生了衝突,兩個退伍軍人被射殺,此後還有更多老兵和老兵家屬受傷,這就是著名的“補償金事件”。
一戰老兵的補償問題沒能妥善解決,美國政府卻並沒因此吸取教訓。此後,即便是在經濟景氣的時期,從二戰、越戰倖存下來的士兵們的生活也並未比一戰老兵改善多少。
美國官方於2004年公佈:美國退伍老兵的人數在美國總人口中的比例只有9%,但他們卻占到美國流浪人口總數的23%。
有關專家指出,美國國防部近期出台的“轉變救助”計劃,根本無法大範圍地解決目前退伍老兵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我們對所有服役軍人都有所虧欠。”2009年8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喬治梅森大學發表演說。即使面臨財政赤字壓力,奧巴馬政府仍在2014財年的預算方案中,撥出1572億美元用於退役軍人的福利待遇,較前年增長了10.2%。
2011年,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稅收優惠法案,法案規定,企業雇用失業至少4個星期的退伍軍人,可獲得2400美元的稅收優惠;雇用失業超過半年的退伍軍人,可獲得5600美元的稅收優惠;雇用長期失業並在服役期間負傷的退伍軍人,可獲得9600美元的稅收優惠。
然而,對於八九十歲的二戰老兵來說,這一切都來得太晚。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退伍老兵就業問題的關心,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軍隊需要補充新兵有關,因為如果無法幫助老兵找到工作,美軍招募新兵便會遇到困難。畢竟,機器人還不能短時間內代替所有美國大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