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大熱天的,奧運冠軍們很忙,忙於“趕場”。前日的報媒上,射擊、舉重、乒乓球三位冠軍就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活動現場。活動有公益性的,也有商業性的。
必須承認,邀體育明星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確實能起到一定的宣傳、教育及示範意義。但也不能否認,我們有些活動,特別是一些商業性的,千方百計將體育明星請來,其實更多的還是借點“星”光以燦爛。筆者就不止一次聽不止一位冠軍私底下抱怨過:自己稀裡糊塗被拉來,又東拉西扯地被合影,沒啥意思。有的甚至點明,其實就是配合主辦單位做做樣子。
女外交家施燕華在其新著《我的外交翻譯生涯》中講到這樣一件事:1972年冬,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參觀十三陵,隨行的美國記者在報道中,曾懷疑寒冬中在旁玩耍的一群穿著鮮艶的兒童,是故意安排的。周恩來總理獲悉此事後很生氣,並就“作假”行為批評了相關部門。
我們的體育明星無奈地在商業活動中趕場,雖不是“作假”,但有時更多意義卻像“穿著鮮艶”的作用。
很顯然,在一個眾聲喧嘩的場合,冠軍們教孩子或觀眾一兩個動作,即使是手把手,又能有多大價值?因為這些是專業教練員就可做的。而冠軍們被合影被簽字,滿足的更是部分人的零距離感,不過爾爾。
賽場之外,體育明星們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是能夠沉下來,靜下來,用自己的奮鬥經歷和拼搏故事去鼓舞人激勵人,特別是青少年一代。要做到這點,靠在秀場上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地意思一下,則是很難起到振聾發聵、激越人心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