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我國的改革是圍繞經濟發展的漸進式改革。此前的改革主要是在發展經濟的目標下,從體制外或體制薄弱的領域作為突破口,建立起新的體制或機制,然後帶動其他領域。
《中國青年報》發表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研究員柳昌清文章指出,這種改革方式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作用,當改革推進到體制內與外界的“圍牆”就停了下來。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突破“圍牆”,進入體制內。但體制內的改革要能推得動,有成效,就要堅持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目標,堅持由易到難的漸進式改革路線。
“體制內”也是有許多部門和領域的,這些部門或領域,與發展經濟的關係,有比較密切的,也有不太密切的。應該選擇那些與發展經濟有密切關係的部門和領域作為改革的突破點,首先改革完善經濟基礎,然後再推動上層建築作適應性改革。
“體制內”與發展經濟有密切關係的部門和領域有哪些呢?筆者認為,最起碼有3個部門和領域:一是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領域;二是國土資源管理、經營和保護的領域;三是與科學技術創新、應用、傳承有關的公共教育和科研領域。這3個部門和領域不僅是發展經濟的基礎、中堅力量和引領力量,而且改革不到位就阻礙著經濟效益、質量、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實現與“體制外”的接軌而合為一體,打破“壟斷/過度競爭”的市場格局,建立起公平競爭的體制和機制,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實現科教興國和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夢想,就能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這3個部門和領域的改革,涉及許多深層的理論問題,如怎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和發展公有制的問題,在新體制中各級各類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怎樣全面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各種制度以及是借鑒還是自主創新的問題,怎樣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有土地資源的權益歸誰所有、所享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涉及基礎理論創新,涉及“四項基本原則”與改革開放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