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醫大師”發跡路:赤腳醫生到發財“神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7 09:34:51  


 
  這不是丁家橋鎮唯一留下“張必清”姓名的地點。在該鎮,“涇縣丁橋必清中學”的大牌子赫然入目,它的前身是原丁橋初級中學,該校在1997年接受張必清捐資100萬元、鎮政府投資120萬元,進行了改建,之後將“必清”的名字加入到了中學的名字中。與後山村衛生室毗鄰的鹿園小學,也接受過張必清的捐贈,校長吳金木表示該校擴建教輔樓時,曾接受過張必清捐資30萬元。另外,後山村“村村通”道路修建工程裡,也有張必清的1.5萬元……

  這些年來村民們念著這位丁家橋鎮走出的“能人”的好,記憶中都是他十幾歲時做鄉村醫生的青蔥歲月。自他18歲當兵離家後,張必清留給這個鄉村的便是那些捐資建起的福祉上所負載的名聲。直到幾日前在電視上看到遠在北京那位“在樓上蓋房”的“教授”,這才將此人與當地名人張必清聯繫起來,並且在媒體記者的追問下逐漸搜尋出了更多關於他的記憶。

  赤腳醫生的中醫淵源

  張必清生于1955年5月24日,出生地是後山村的前身之一省灣大隊。年少的張必清家境清貧,他是家中老大,身後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除了父親,他一度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

  在先後就讀于鹿園小學和丁橋初級中學後,張必清成了當地的一名鄉村醫生—當地人稱作“赤腳醫生”。不過張必清年少從醫的原因,並不像宣傳資料中顯示的“祖傳中醫”、“師從祖父當地名醫張吉安”。在此前媒體報道中,有村民稱“當地沒有張吉安這位中醫”,有人則稱張必清的中醫知識“是從一位叫張威武的老先生那裡學來的”。說法不一而足。

  8月15日,北青記者走訪了張必清當年的兩位“同門師兄”張必方(化名)和張必松。三名“必”字輩的同族兄弟年輕時曾短暫地師從一位叫做薛傳德的西醫。

  1939年出生的張必方和張必清學醫同門、居住同村,對張必清的情況有較多了解。老人解答了外界對於張必清的幾點質疑。

  其一,張必清是否出身中醫世家、師從祖父張吉安?師兄張必方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表示,張必清的父親叫做張時華,是當地一位“打油匠”(通過油菜籽榨油的一種工匠);祖父其實是一位普通農民。

  “至於張吉安,這個人是有的。他又名張元慶,早年讀過私塾,後來做過‘鄉民代表’,是本地很有名望的一位老中醫。”張必方說,“但這個人說到頭就是和張必清屬于張姓同族,根本扯不上祖父的關係。說什麼‘師從祖父名醫’,只不過是個幌子罷了。”正在後山村衛生室坐堂的張必方,還特意在處方箋上寫下了這位神醫的名字—不同于以往報道,老人把這個名字寫作“張吉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