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 |
中評社台北8月20日電/國民黨第19屆中央委員選舉產生,一如預期,“立法院”系統是大贏家,黨內青壯輩意見領袖連勝文則飆到第3名,一般預料這對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能發揮正面作用。不過,對比8年前第17屆中央委員改選,預示“馬英九時代”的來臨,展現國民黨重返執政契機,這次國民黨權力結構重新洗牌,卻有著晦暗難明的尷尬。“馬英九時代”或許不必這麼早宣告結束,但是,後馬時代的暖身則攸關國民黨能否再創高峰,而一切的跡象都看不出樂觀的理由。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對這個早已超越百歲之齡的政黨而言,歷次行禮如儀的中央委員選舉,在民主開放後,早已猶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台灣的政治現實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毫無影響力,即使在黨內發言空間都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馬英九提名的中央委員還有人敬謝不敏,予以婉拒。相對而言,“國民黨中央委員”名銜,反而在對岸還有點滋味,儘管這丁點滋味也隨著大陸權力階層對台灣政治形勢愈益熟悉,且戰略戰術目標調整轉向更費力氣拉攏親綠陣營,而愈來愈淡。
但對比於馬政府低迷不振的民意聲望,參與選舉的情況仍算熱烈,其中有幾點值得觀察:
第一,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時代終究必須畫下句點,國民黨的未來即使沒有馬英九,還是必須另有新主,相對於8年前黨內競逐進入黨權力核心者,競相靠攏馬英九,這次疏離感極強,唯從人脈觀察,看不出中生代挑戰馬英九黨權的明顯企圖,但各路人馬依舊提前布局,“立法院”系統居於最大宗,因為不論在朝在野,“國會”是永遠的主力,進可接近權力者,退可掣肘黨中央;類似情況同樣出現在地方首長、民代,乃至政治家族,原因很簡單,習於選舉者,本來就有經營基層的實力,未來再爭取選舉提名,搶占中央委員多少還能取得若干優勢。
不過,即使他們在中央委員選舉取得相對好的成績,也未必是在黨內地位的提升,對照過去國民黨歷次中央委員改選,凡搶下第1名者,諸如吳伯雄、宋楚瑜等,都在拔得頭籌後卻遭逢政治攀頂的挫折。相形之下,連勝文的第3名,就格外恰好,既能引起黨內、外的矚目,展現其人氣,又不至於過分礙眼。
第二,行政系統參選成績不理想,甚至參選熱度也不足,這和馬政府政務官與黨的疏離有關,也與馬英九對黨的定位有關,可想而知,馬英九所餘任期,行政部門要得到黨的奧援,依舊吃力,而這群因為“總統”任命的政務官,在卸下官職後,大概和國民黨亦將兩不相干,這對馬英九未來3年奮力一搏當然不利。
第三,馬英九掌握黨權以來,碰上國民黨重返執政,並在榮譽主席連戰引領兩岸和平的歷史機遇中,有過絕佳機會,可惜的是,所有的機遇卻在他手中一再流失,從選舉結果看來,若中生代無意強力發聲,則連戰對國民黨依舊擁有不可忽視的發言權,特別在明年七合一選舉、乃至2016年“總統”大選,馬英九若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就該更細膩的處理他和連系、乃至黨內中生代的權力關係。
第四,210位中央委員,接下來要產生31名中常委組成中常會,這才是日常處理黨權的核心機構,然而,國民黨重返執政這5年多時間,中常會看不出多大作用,既無法反映民意,更無能為政府決策發為先聲,偶一為之的“炮聲隆隆”,除了為馬政府決策反覆添一、二唉嘆外,別無功能,未來改組後的中常會,若無“關鍵人士”的積極參與,其情狀大概也難以有所改善,這次改選既有不少年輕族群、地方菁英浮現,就得積極參與,若選後即消音,也將失去參選並改造國民黨的意義。
8年前,馬英九以民主牌、改革牌、青年牌,一舉為國民黨完成世代交替,中生代聚攏在他旗下,有效重塑與提升國民黨形象;然而,8年後,這3張牌成為廢牌,黨內完成權力改組,凱道與政府門前卻一次又一次聚攏抗議政府的人潮,曾經予人轉型成功之高度厚望的國民黨,似乎又回到那個改革無力的舊黨形象,身為黨主席的馬英九必須深刻了解到底要這個黨做些什麼事、能做什麼事,否則終其兩任功過相抵,就等於白走一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