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結:積累不足身份模糊導致品牌難建
前路:進入法制化轉型民校應理性發展
模 糊的定位與雷同的專業,讓許多民辦學校走上低水平擴張之路。據業內人士透露,許多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專業集中在管理、會計、外語等文科類,而這些恰恰是市場上最飽和的專業。“這幾年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本科生、研究生尚且難找工作,就業壓力極大壓縮了民辦學校的生存空間。”
學生的選擇,決定著民辦學校的走向,在市場的淘洗中,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能形成品牌的並不多。有專家坦言,由於先天積累不足,加之後天身份模糊,導致民辦高教的實力和影響力有限,從師資配備到學校管理,從教學效果到社會形象,都無法與公立高校“抗衡”。民辦教育的運營資金除了來自投資者,主要依賴學生繳納的各項費用,高學費投入與低社會認可度的矛盾讓學生們對非學歷的民辦高教望而卻步。哪怕有這種免費計劃,很多人也覺得不可信。
如果以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算起,我國民辦教育邁入法制化階段的轉型發展期已然10年。要化解民辦非學歷高教的多重難題,政府應該釋放應有的體制機制活力,加緊落實政策,並形成比較完善的外部監督機制。而民辦教育也須躬身自省,剔除不理性、不正規的發展選擇,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樹立品牌意識,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唯如此,才有可能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