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機制
了解糞便移植的作用原理是使治療更加安全的關鍵。捐獻者的糞便在術後會不會遺留在患者體內?哪一種細菌具有左右健康與疾病的能力?移植的微生物是如何與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相互作用的?Nieuwdorp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微生物生態學家Willem de Vos(厭氧菌類的專家)展開合作,他們的團隊是人類腸道領域研究的翹楚。de Vos說:“我們已經證明,一些重要的菌種在艱難梭菌患者體內喪失了,而另外一些有害的菌種大行其道。”他的研究還證明,艱難梭菌患者體內的微生物多樣性程度僅僅與一名1歲大的兒童相當。但經過抑制治療之後,來自捐贈者的厭氧性細菌會停留在患者的腸道內,幫助患者恢復微生物多樣性。
Nieuwdorp的同事還包括瑞典哥德堡大學的Fredrik Backhed,Backhed管理著一座家鼠實驗設施,那裡的試驗對象會在完全無菌的條件下生長,使科學家得以研究特定菌種的效果。Nieuwdorp說:“我們正在對不同的捐贈者進行試驗,以便找出可以左右健康與疾病的超級細菌。”
實驗的希望在於:醫生最終能夠控制這些細菌的排洩與灌輸。但澳大利亞消化疾病中心的胃腸病學家Thomas Borody說,這種經過培養的鋇灌腸可能會產生副作用,相比擁有完整生態系統的糞便,其治愈效果要低。並且隨著在實驗室中不斷繁殖,細菌可能會發生變異,喪失治愈能力。
許多人仍然相信鋇灌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近,一個由日本東京大學Kenya Honda領導的小組報告:在治療患有結腸炎和過敏性腹瀉的老鼠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以17種無害的梭菌(曾被證明可以刺激免疫系統分泌調節T細胞)為治療手段,有效地抑制了免疫反應過度。
在一項名為RePOOPulate的實驗項目中,一個由加拿大金斯頓皇后大學的Elaine Petrof和圭爾夫大學的Emma Allen-Vercoe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開發出一個由33個菌種組成的糞便裝置,用於治療艱難梭菌和炎症性腸病。他們希望這些菌種在為完整的糞便移植提供幫助的同時風險更小。Allen-Vercoe最初培養了70個菌種,Petrof以每一種菌種的致病性和抗生素抗性為依據,最終從中選出了33種。她說,在作最終選擇的時候她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斷力:“我會把這坨臭烘烘的東西塞進我媽媽的身體裡嗎?不會!那麼我將把這個菌種剔除出去。”
一家名為Rebiotix的美國公司也是同道中人。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放行了旨在治愈艱難梭菌的一項臨床二期實驗。Rebiotix公司的創立者兼CEO Lee Jones在一份郵件中寫道:“我們並不認為本公司的產品是糞便移植,相反,我們正在開發的是一種基於生物醫藥形式的微生物修復治療方法。”
Nieuwdorp認為這種治療方法還存在多種可能性,但他認為要實現這些可能性需要時間。他說:“現在我36歲,如果到我60歲的時候微生物群分析可以成為醫院實驗室的標準程序,我將感到非常開心。”目前,糞便移植的禁忌已經不複存在,Nieuwdorp對此感到非常開心。
(來源:《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