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前不久,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通知明確要求,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舉辦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高價請演藝人員,不得使用國有企業資金高價捧“明星”、“大腕”等等。
《檢察日報》刊登滕朝陽文章稱,此“節儉令”甫一發出,各地各部門的響應可謂雷厲風行。比如,文化部提出嚴格審批節慶活動申請;中央電視台要節儉辦2013中秋晚會;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海各類晚會舉辦的數量下降近50%。政令暢通當然是好事,不過,不少衛視幹脆偃旗息鼓停辦往年必辦的晚會,這究竟是積極響應還是消極反應尚有待觀察,因為“節儉令”的精神實質是節儉辦晚會,而非一刀切地停辦。
近些年來,文藝晚會包括節慶演出一片繁忙且一片“繁榮”,大多追求大場面、大舞美、大製作,奢華浪費、競相攀比。“節儉令”說,對晚會豪華鋪張的現狀,“群眾意見很大”。群眾當然意見很大。講排場、比闊氣的晚會與群眾有什麼相幹呢?“夠格”出席晚會的幸運群眾不知是誰,熒屏上的諸多晚會又不過那幾張面孔閃來閃去、幾首歌唱來唱去。看了這晚會,自己似乎也沒受到什麼先進文化的熏陶;不看這晚會,自己的文化自信好像也沒發生動搖。但假如不辦這奢侈的晚會,則大筆的資金就可以用到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上去,自己就可能廉價而便捷地獲取更多更優質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
既然“群眾意見很大”,可以肯定群眾不需要豪華鋪張的晚會。那麼,豪華鋪張的晚會是不是需要群眾呢?也不需要,豪華鋪張的晚會不是為群眾而辦,也不是為文藝而辦,而是為少數人的名利而辦。豪華鋪張的晚會,撐起了地方政府虛胖的政績工程。有些地方官員花公款毫不手軟,辦了幾台晚會,請了幾個明星,都可以為自己臉上貼金;尤有甚者,有的官員還以回扣的形式從晚會開支中分一杯羹,可謂“面子”、“裡子”雙豐收,晚會費用焉得不節節攀升?
遏制豪華鋪張的晚會,首先要在思想上實現晚會回歸大眾本位,以大眾的文化需求為晚會主題和創作起點,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樣式為晚會的主導形式,以大眾的廣泛參與為晚會的時代精神。丟掉了大眾本位,一切面向大眾的文藝形式和文藝活動都必然走向異化。晚會能否回歸大眾本位,不僅取決於文藝工作者能否轉變觀念,更取決於各級官員能否在文藝活動中真正貫徹群眾路線。
遏制豪華鋪張的晚會,當務之急還是不打折扣地執行五部門的“節儉令”,對那些頂風違紀的現象不能輕輕放過;與此同時,要著手建立節儉辦晚會乃至把節儉精神貫穿於文藝活動的長效機制。應當承認,我們對包括晚會在內的文藝管理還不夠成熟,有些方面失之於空疏,有些方面又失之於苛細。從歷史經驗來看,僅僅靠身處一線的組織或個人的自查、自律是靠不住的,也不能指望一紙“節儉令”會具有持續有效的影響力。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節儉令”的出台不僅會對文藝晚會和文藝活動產生重大影響,也應當成為提升文藝管理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重要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