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
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昨天,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多次引用當地諺語和兩國人民交往的故事,並提到了自己的家鄉。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委員、前駐瑞典和新西蘭大使陳明明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領導人出訪的演講稿一般由外交部和領導秘書班子起草,經領導人本人審閱和修改後最終定稿,整個過程耗時一到兩個月。
演講稿一般3000到4000字
據北青報記者統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的演講稿長度在3500字左右。此前,習近平在俄羅斯、非洲、墨西哥的演講稿,一般也在3000到4000字之間。
“出訪的演講稿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3000多字比較合適。”陳明明說,根據各國外交慣例,演講稿包括四部分“硬貨”:一是兩國關係的歷史往來,二是現狀,三是我國的基本立場,四是對兩國關係下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陳明明表示,雖然框架大同小異,但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可以呈現出迥異的個人色彩和外交風格。
外交部和領導秘書班子一起起草
陳明明介紹,領導人出訪的演講稿,一般由外交部和領導人的秘書班子參與起草。在起草初期,領導人一般對演講方向提出要求;稿件交送領導人審閱時,會主動加入富有個人色彩的細節。
演講中引用的兩國人民交往故事,一般由外交部的相關地區司提供。以1997年江澤民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為例,陳明明回憶,當時外交部在演講稿中提供了中美兩國外交方面的數據和事例,江澤民的秘書班子則在稿子裡加入了中國歷史典故、古詩詞等內容。
陳明明說,出訪演講稿起草往往要耗時一到兩個月,“要修改好幾次,有時要臨時往稿子裡加內容,甚至坐上專機還在最後修改”。
國家主席和總理出訪演講各有側重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的演講,內容不僅涉及到哈薩克斯坦一國,還闡述了中國對整個中亞的態度。在陳明明看來,這體現了國家主席外訪演講的特點:具有宏觀性,且注重介紹外交理念。
據陳明明觀察,國家主席和總理的出訪演講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他說,習近平演講的視野更廣闊,闡述外交理念比較多;李克強出訪演講更偏重介紹中國的經濟形勢和兩國貿易往來,闡述中國的政策。
陳明明表示,職務特點決定了兩人出訪演講內容的差異。
專家解讀
習近平談自己、引諺語、講故事容易引起共鳴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統計,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出訪中已經發表過5次公開演講。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委員、前駐瑞典和新西蘭大使陳明明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的演講風格非常鮮明:親和、生動、接地氣,每次演講時談自己、引諺語、講故事,更容易引起聽眾共鳴。
談自己 個人經歷應是領導人親自修改
習近平的5次外訪演講,透露出不少極具個人色彩的細節,比如“我是一個足球迷”,年輕時讀過很多俄羅斯文學作品、家鄉在陝西省、第六次踏上非洲大陸,等等。
陳明明說,演講稿一般由外交部和秘書班子起草,但有關個人經歷的內容,應該是領導人本人親自修改的,“演講中提到本人的經歷,會讓現場氣氛輕鬆下來,增加親和力”。
“我是一個足球迷。中國足球隊一直很努力,但目前只有一次闖進過世界盃比賽,帶領中國隊創造這次紀錄的就是也擔任過墨西哥國家足球隊主教練的米盧。”——6月,墨西哥演講
“我年輕時就讀過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俄羅斯文學的魅力。”
——3月,莫斯科演講
“這是我擔任中國國家主席之後首次訪問非洲,也是我第六次踏上非洲大陸。一踏上坦桑尼亞這片美麗的土地,我就感受到了坦桑尼亞人民對中國人民熱情奔放的友情。”——3月,坦桑尼亞演講
引諺語 引諺語、詩詞、名句說明兩國關係
每次演講,習近平多次引用中外諺語、詩詞、名句來說明兩國關係。陳明明評價,習近平喜歡引用諺語,同時演講又比較口語化,這展現出他獨特的語言風格。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寫到:“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3月,俄羅斯演講
俄羅斯有句諺語:“大船必能遠航。”中國有句古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3月,俄羅斯演講
此時此刻,我想起一位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
——3月,剛果演講
拉美有句諺語:“朋友要老,好酒要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