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南京還在800多個社區創辦了老年人日托站、居家養老服務站、老年配餐中心、銀發餐桌、老年康復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務多樣的為老服務場所。主城區基本形成10分鐘-15分鐘社區服務圈,為老人提供“足不出社區、服務家庭化”的為老服務項目。目前,約有2萬人享受社區養老。
顯然,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不斷完善養老服務,尤其作為養老體係基礎的“居家養老服務”,但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目前為老人提供的服務絕大部分只限於白天。
對於那些獨居老人而言,越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越會感到孤獨。70歲左右的吳老太和那位夜裡用竹竿敲打發聲的獨居老人,他們的“無聊行為”讓居家養老的服務“盲區”暴露無遺。
一位專家的建議
實現老有所養後 更要重視老有所依
儘管有110的“臨時補位”,但這種出自內心的孤寂更多是需要精神層面的慰藉。而恰恰這個層面的服務最容易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此前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也多局限於80歲以上的高齡特困獨居老人。問題擺在那裡,如何解決?
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認為,類似現象是常見的。獨居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感覺漸漸退出“歷史舞台”,自身價值觀也變得越低。而城裡的許多老年人的子女另住其他地方,長期孤獨生活,老人心理上會出現問題。
張純認為,老年人退休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達到了老有所養,然而老有所“依”做得還不足,他認為“依”是體現在對子女的精神寄托。“農村的老人要比城裡的老人幸福感強,因為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起,有兒孫繞膝的滿足感。”
他認為減少老人“騷擾”110民警的辦法,一方面子女要多關心老人,這是最重要的;其次社區可以搞好夕陽紅工程,比如開設老年人心理健康熱線。張純說,他曾和一些社區合作,以“懷舊過去”的方式和老人溝通,對提高老人的內心滿足感起到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