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一家特易購集團旗下的樂購超市(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9月11日電/美國《彭博商業周刊》9月6日載文《為何外國零售商在中國步履蹣跚》,摘要如下:
特易購集團最近決定將其在華業務轉給中國國有企業華潤集團控股的一家合資企業。美國媒體稱,該公司的決定是西方知名零售商在華步履蹣跚的最新例證。
特易購集團在中國有131家商鋪,然而,就規模而言,它在中國的大型超市零售細分市場中僅排在第八位,在該市場的份額僅占到2%。讓華潤集團接手這些業務對於特易購集團的股東而言似乎是正確的舉動。
知名的西方公司在華零售行業失敗的其他事例還包括家得寶公司和百思買公司。家得寶公司於2006年進入中國。2012年,它決定關閉其全部7家在中國的店面。百思買公司也是在2006年進入中國的,但其在中國消費電子零售市場所占的份額一直在縮水,2012年,估計其份額不足2%。如果百思買公司也決定退出中國,這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甚至有傳言說,連法國零售商家樂福也在研究出售其中國業務。
當然,有些外國大零售商,比如沃爾瑪超市、麥德龍和宜家,也許在中國很成功。即使這樣,文章稱,相對於其他的行業,零售行業仍然完全是個異數,因為外國進入者承受著極高的失敗率。
儘管獨特的、與公司自身有關的具體因素通常解釋了成功或失敗個案背後的一些原因,可是所有失敗的共同根源是對全球零售經濟學的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