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方法
部委審計並非一頭扎進賬本
和公眾想象的截然不同,審計人員並不會第一時間就一頭扎進財務賬册的審計當中,而是要先開展審前調查,包括調查了解國家宏觀政策,行業發展狀況、法規及財務制度,被審計單位行政、財務管理體制及內部控制情況,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以前發現的問題和整改情況等。在詳實充分的分析後,審計人員還要制定“審計實施方案”。這些過程可能就會花費整月的時間。
“功夫在詩外”,被審計單位的賬務及業務等信息千頭萬緒,數據龐大。但只要審前調查扎實,充分分析,制定的“審計實施方案”合理,人員分工合理有效,審計人員通過檢查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關注重點項目和重點支出,抽查一定數量級以上大額賬務及業務等手段,通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方法對財務和業務的電子數據進行分析,再根據異常線索到實地延伸,在較短的時間內往往就能發現不少違規問題。
以今年審計報告關注的“出國費”審計為例,審計人員主要是檢查了各部委專門負責出國業務的內設部門,並逐筆核實了審計時段內的每筆相關報銷單據,在全面匯總、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因公出國(境)費預算管理不夠嚴格,存在一定鋪張浪費”等結論。
匯總報告
重點找出多部門共性問題
雖然各項審計難點重重,但在審計層面上,這其實還只是類似“買菜”的初級過程。將各個審計項目的情況、各個審計小組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分類匯總,在全年審計工作總體思路和框架的基礎上,提煉出審計工作報告的核心思路,並用這個核心思路把主要問題逐個串聯起來,呈現給人大代表、專家學者乃至億萬公眾,讓他們能夠一目了然地深刻體會到審計工作的思路以及審計發現問題的特點、共性和建議,這才是最難的“做菜”環節。
例如,一個問題如果只有3個部門存在,很可能這是偶發事件,但如果有30個
部門都有,那就可能反映體制機制上存在問題。而這類問題經過匯總提煉、分析原因後,就很可能出現在審計工作報告當中,因為這種共性問題,更能反映出體制和機制上存在的漏洞,而審計也要針對性提出相關建議,以完善體制機制、促進深化改革。
結果公告
1999年起首次點名曝光
1998年,審計署因進一步強化審計監督職能,更直言被審計單位問題,引發了被媒體稱為“審計風暴”的審計浪潮。
從1999年開始,審計署首次開始在審計工作報告中曝光部分發生違規問題的單位。2000年起,審計署在審計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加大點名範圍。
2003年12月,審計署發布了我國第一期審計結果公告——“審計署關於防治非典型肺炎專項資金和社會捐贈款物審計結果的公告”。2004年,首次試點公布了9家國務院組成部門的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結果。2006年開始,審計署公告審計結果實現制度化。
2008年,審計署進一步提出要強化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提前發現問題促進整改預防違規情況的出現,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國家審計的作用。2008年以後,從公告時效看,無論是審計結果公告,還是向全國人大的審計工作報告,其反映內容的時效性逐年增加。2009年,審計署計劃安排作了調整,盡可能地圍繞著當年的賬目展開審計,要求各審計小組自進駐被審計單位至匯總信息並形成報告,應在3至5個月內完成。這樣,審計內容及時性得以大幅加強,包括預算審計在內等,不少審計公告都直接反映的是對上年問題的審計。由此從2010年開始,審計報告反映的關於2009年度的預算執行和財政收支情況,大部分項目都是2009年度的。隨著審計管理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審計監督的時效性大大增強。
截至2013年8月9日,審計署共發布審計結果公告171個。2008年以來全國審計機關發布審計公告16000餘篇,截至目前,大部分審計公告都體現的是對上一年度問題的審計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