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7日電/校外碧野環繞,校內綠樹成蔭。四川省新津縣萬和小學教室內電視、電腦、鋼琴、電子白板、錄播設備等一應俱全,更有一座嶄新的獨棟“報告廳”。校長何飛自豪地說:“這不是普通‘報告廳’,而是專門為開展遠程教育建的錄播室,師生通過網絡就能和成都甚至英國的小學互動交流。”
據人民網報道,“現在農村辦學條件一點不比城區差。農村娃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記者近日在成都農村採訪時看到,當地最漂亮的建築大多是學校。特別是近幾年新建改建的校舍,風格雅致,窗明幾淨,徹底改變了過去“土凳子,土檯子,坐著一群土孩子”的狀況。近10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累計投入近200億元,對城鄉中小學實施建設改造,同時加大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使全市學校辦學條件懸殊差異得到根本扭轉,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所轄區縣全部達到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除了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是成都教育巨變的內因。採訪中,記者聽到不少有關改革的“新鮮詞兒”——
“縣(區)管校用”
就是由區縣教育主管部門在城鄉學校之間均衡配置教師資源。此舉打破了學校對教師的“一校所有制”,打破了教師“從一而終”的模式,讓校長教師真正“流動”了起來,許多城市教師很自然地交流到農村學校。2012年,成都市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級幹部交流任職389人,教師交流4759人,占應交流人數的16%。
“委託管理”
去年8月,青羊區金沙小學副校長鄭劼彥成了蒲江縣金鑰匙學校掌門人。一個縣區授權另一個縣區的學校來管理本地學校,在教學、管理、人事、財務等方面全面負責。這是成都市大力推動名校進新區、園區、山區、災區的一種創新。
“一對一”聯盟
成都市組建義務教育名校集團52個,帶動125所新建學校、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快速發展。全市20個區縣組建“一對一”的教育聯盟,整體推動教育資源的跨區域流動,225所較好學校與255所較薄弱學校跨區域結成兄弟式的“戰略合作關係”。
“柔性流動”
怎樣讓男孩子們多點陽剛之氣?溫江區想出一招:安排小學男體育教師“柔性流動”到幼兒園參與教育教學。溫江區教育局長周世剛告訴記者,孩子們對男教師由衷喜愛,“柔性流動”對孩子、對幼兒園、對幼小銜接,都很有意義。
這些“新詞”推動成都教育發生悄然變革。全市教育發展水平已超越了“學有所教”階段,正向著“學有良教”的更高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