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同樣是圍繞醫保問題而發生在克林頓總統與共和黨國會之間的爭鬥中,克林頓便曾以“關門”策略成功地敗壞了國會共和黨激進保守派的形象,使後者喪失了黨內領導權。之後,國會共和黨人在立法問題上變得越來越“乖巧”。此次奧巴馬政府的舉動,很有效仿克林頓政府之嫌。
無論如何,聯邦政府因為激烈的“府院之爭”而“關門”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此次爭鬥的背後,是美國社會在醫保問題上深深的裂痕。
在“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社會的選擇上,富人更喜歡前者,窮人更喜歡後者。法案的通過,將意味著3000萬美國無醫保公民可以享受到國家醫療體系的保障。同時,共和黨“富人”代表克魯茲卻將之稱作“就業市場的頭號殺手”。激烈的爭執,讓想以“為窮人說話”而揚名的奧巴馬當局十分無奈,行政效率蕩然無存。
不過,從制度層面看,兩黨就立法問題而產生的激烈爭執,恰恰體現了美國憲政中的“共和原則”。在這樣一種體制之下,很多激進主義的政策或行為都會因為複雜繁瑣的立法程序和兩黨的激烈鬥爭而扼殺在搖籃裡。
可以肯定,在經過艱苦較量與妥協之後,醫保法案最終會在“兩黨協商一致”的旗幟下再次面世,但其中的“劫富濟貧”民主黨色彩會淡去很多。
(消息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