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6日電/由中國大陸國務院主導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於日前正式掛牌成立。該區將推動金融開放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並展開行政管理制度變革等,堪稱為大陸新階段改革開放政策的鮮明旗幟。然而,上海自貿區未來建設發展工作,事關大陸整體改革開放大局之成敗,因而面對著諸多挑戰,主事者需步步為營,外界亦不宜浪漫憧憬。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根據大陸國務院規劃,該上海自貿區將開放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18項行業進駐,更大亮點則是,區內將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金融價格市場化等重大的金融改革開放舉措。相關規劃,已引起海內外金融及服務業者普遍高度重視,咸認其將是大陸新世紀商機焦點。台灣亦有頗多業者準備搶進,以分享大陸新一波改革開放的紅利。
不過,上海自貿區籌辦過程中,政策面有些“曲折反覆”的表現,值得各方注意。諸如,新聞界一度報道說,該自貿區將取消網路管制,使信息充分自由流通。但此說很快被大陸官方加以否認,且後來正式公布的該自貿區規劃方案,也未有此項開放舉措。
還有,該自貿區掛牌成立前夕,有消息說,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金融舉措,因實行難度很大,恐怕還無法列入該自貿區規劃方案,要等以後適當時機再行列入。然而,後來正式公布的規劃方案,仍納列了上述金融開放舉措。原先消息與後來事實並不相符。
這種情況反映出,大陸官方籌辦及推動上海自貿區的思維,仍不脫“摸著石頭過河”意味,也就是雖然先把該自貿區改革開放戰略與框架定了,但推動落實的具體辦法究竟為何,還在作反覆推敲,及隨時作必要的取捨或替換,而不會在短期內就呈現定型化的全貌。
從大陸整體改革開放大局來看,上海自貿區實已站到第一線“風口浪尖”之上。它肩負著空前的重責大任,就是要試驗出一套嶄新的經濟、社會和行政運作機制,來作為下階段全大陸發展新模式的藍本。這種試驗,實是向“不可知的未來”進行探索,其成果是否理想尚無把握,所以主事者行事態度相當審慎。
譬如,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一項,如何做到穩妥可靠,並能漸進實行於全大陸,而不致造成金融市場失控,這課題就是上海自貿區面對的重大考驗,且其答案卷現在還是一張白紙,正等著主事者去慎重著墨,及適時作必要修正。
由此看來,上海自貿區實是33年前深圳等4大經濟特區的“升級版”。過去經濟特區設立目的,在於引進外資設廠及發展出口創匯業務,其改革開放層面屬於“貨品貿易”和“經常帳”。而今上海自貿區所鎖定的層面,已提升到“服務貿易”和“資本帳”,其改革開放的難度亦大幅提高。
另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貿區乃是大陸首度在“經濟中樞地帶”,從事前沿性的改革開放試驗。所謂經濟中樞,乃是指上海為全大陸最大的工商業都會,其影響力貫穿到大陸所有省市。因而上海改革開放若成功,全大陸都受惠;要是不成功,則全大陸要共同付出代價。不像以前的經濟特區,是在“經濟外環地帶”試驗改革開放,即便不成功,其負面作用也容易被阻隔在一隅,不會衝擊大陸經濟主體或“大後方”。前後相較,可看出當今上海改革開放,主事者心理壓力是大多了。
在這種形勢下,有意進駐上海自貿區的中外企業,務必要有“與自貿區一起成長”的中長期打算,而不宜急於見效。亦即,在上海自貿區“探索與修正”過程中,進駐業者所要適用的法令規章,可能常出現“尚不夠週延”或“經常變動”情況,而使經營行為一時無所適從。因此,進駐業者也應有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的心理準備,最好能積極和自貿區主事者相互協調,成為“共同成長夥伴”,等將來上海自貿區試驗成功,推廣至全大陸時,則上述進駐業者,也將成為大陸新一波改革開放的“領頭羊”,當然會享有嶄新的全局性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