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關於奶粉供應問題,有兩種聲音好令人反感,一是來自專做“牆頭草”的好些反對派中人;二是來自大罵水貨客和自由行者。
“十·一”黃金周,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來掃貨,本地奶粉供應量突告緊張。市面有聲音叫“撤銷限奶令”,這些聲音中,有奶粉供應商,也有反對派立法會議員。
供應商先嚷“撤令”,有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才來和應。當初奶粉供應緊張時,這些議員嚷“實行限奶令”,為的是社會上有人大叫“買不到奶粉”;一旦“限奶令”推出,奶粉銷路變少,供應商生意少了,輪到他們大叫,這些議員這時又去“幫供應商發聲”。這不是“牆頭草”是什麼?
這些議員有“既定立場”,但又“沒有既定立場”。有“既定立場”,是從來不問情由地“攻擊內地人、攻擊特區政府”;“沒有既定立場”,是看社會上誰的聲音大,便傾向他們,而不理會或故意不理會聲大者不一定合理。
至於水貨客,既沒有違法,也沒有傷害別人,何罪之有?帶水貨是一種買賣,古今中外,哪裡缺貨,就有人帶到,自然而然。只是帶水貨帶至阻塞交通,才是問題所在。
怪責自由行旅客來港掃貨,也莫名其妙。當年港人不也是常去大掃美國製原子筆、德國製紙張、膠擦之類?日本百貨公司“大出血”時,香港師奶不也是經常赴日“大出血”嗎?覺得當地某類產品好,有信心,就去掃貨,消費者心態從來就是如此,為何專揀內地自由行旅客來“討厭”?資本主義社會,本地產品銷售多,能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就應該拍爛手掌,怎有“被人買光”之理?不過,涉及民生產品如奶粉、大米之類,如有需要,政府就必須介入,像“限奶令”就是。
政府也可以考慮在邊境設專區,奶粉等貨品不得進市區買,只能在專區買,便可解決水貨客阻塞市區交通的問題。當然,這涉及專區的營運,是由政府全權處理呢?還是由生產商投來做呢?由政府處理也無不可,相關稅收放回民生上,便無所謂“與民爭利”或“官商勾結”疑慮。或者,生產商以匯寄方式把貨寄到內地客府上,更可多做生意。
無論如何,這些問題原是不難解決的,重要的是針對問題本身,講道理,而不是戴有色眼鏡,亂怪罪別人。特別是議員,不是協助社會解決問題,而是為社會添煩添亂,乘機撈選票的話,選民珍貴的一票,扔進鹹水海也不能給他們。
(來源:大公報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