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劉立剛回憶說:“餘美、餘麗的情況並不能歸入‘三殘生’範圍,學校接收她們確實是考慮到了她們的實際難處,專門開會研究後才決定的。”
餘美、餘麗轉入三眼橋小學二年級,當時的教室安排在1號教學樓一樓,雖然不用上下樓,但是距離廁所比較遠。姐妹倆腿腳不便,走路很吃力,短短的課間時間姐妹倆無法從教室到廁所走一個來回。餘美、餘麗很懂事,怕上廁所不方便,平時連水都不敢多喝。三年級開學後,時任班主任的李整老師提議,將這個班的教室調整到了現在這間由辦公室改建的小教室,李老師的建議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贊同。
“微”教室裡的大愛心
這間小教室位於2號教學樓一樓中間,面積只有37平方米,擺放著四縱列、五橫排課桌,多媒體教學台旁邊也擺著課桌,最後一排的同學坐下後,背就得靠著墻壁。老師在課桌之間走動,只能側身而過。餘美、餘麗一前一後就坐在離教室門最近的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座位上。
相比之下,位於二樓和三樓的六(2)班、六(3)班的教室則大得多,面積達到了71平方米,光線也明亮許多,同學們在裡面活動自如。
劉立剛介紹:“六(1)班教室是全校最小的,六年級學生個子比較大,顯得很擁擠。但這間教室在一樓,不用上下樓梯,而且是全校離廁所最近的教室,對腿腳不方便的餘美、餘麗來說,卻是最方便的。”
教過一年語文的王欣榮老師對同學們優先為餘美、餘麗打午飯的舉動記憶猶新。每天中午,午餐送到教室來後,同學們拿著飯碗依次排隊,但排在前面的同學總會先將打好的飯放在餘美、餘麗的課桌上,自己再重新排隊。
帶過班上兩年英語的偶莎菲老師清楚地記得讓她最為感動的一件事:“這些孩子很有愛心,也很懂得尊重別人。計算機課教室設在五樓,每次要上課時,同學們會坐在教室裡,等餘美、餘麗先出門。上樓之後,上課時間雖然已經到了,但老師和同學們都會開著教室門安靜地等待,直到她倆慢慢走進教室坐好後才開始上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