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首屆以“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為主題的兩岸和平論壇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召開,在這屆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謝郁發表意見說,兩岸關係五年來的深入發展為推動和平協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首先,兩岸執政當局都將推動和平協議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目標任務。其二,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五年多的發展,“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作為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得以進一步確立和強化,國共兩黨就“一中框架(架構)”達成的基本共識與積極作為,使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為和平協議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基礎。其三,達成和平協議在兩岸擁有較高的民意支持。其四,兩岸兩會協商行之經年,簽署了18項協議,積累了豐富的談判經驗,創建了一系列商簽協議的成功模式,為未來兩岸政治談判、達成和平協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五,兩岸學界、民間及智庫的政治對話已廣泛開展,形成常態,兩岸學者就針對政治定位、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政治性議題的探討越來越廣泛而深入,互信逐步累積,共識漸次增加,和平協議已經成為各種兩岸論壇熱議的話題。
我們認為,謝郁很敏銳地把握了兩岸政治關係的變化趨勢。
我們認為,經過5年多的和平發展實踐,台灣民意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和利益性都有新的認識,出現了三大特性:第一,需求性在不斷加強;和平發展不僅僅是政黨政府需求,主要是人民需求。第二,恐懼性在不斷下降;人民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理解多了,感受深了,誤會少了,信任增加。第三,期待性在不斷提高。人民並不滿足,需要越來越好的兩岸關係。
我們認為,和平協議能否推進?端看人民是否需要!
只要民意理解與支持,和平協議就能得到推進。但是,如果當政者很遲鈍、從意識形態出發,那麼,就不可能及時掌握民意,就會耽誤和平協議的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