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在最近一篇評論中, 以“濕水炮仗”(dampsquib,沒用的東西)來形容上海自由貿易區。李嘉誠顯然不會同意,但《經濟學人》有此比喻,出於北京對金融安全看得極重,為上海自貿區業務施加的限制,遠比這個試點標榜的“自由”顯眼;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優勢不會於可見將來消失。
過去數年,人民幣存款、貸款以至跨境貿易融資,乃香港銀行業增長亮點,一心打入內地市場的外資金融機構,或意圖通過收購香港銀行曲線涉足銀行業的內地保險巨企,對所餘無幾的本地中小型錢莊垂涎,不足為奇。這正是金融海嘯前永隆能以高達3倍市賬率轉手、馮氏和廖氏家族靜候資產“到價”耐性十足的底因。
按照一些市場統計,自2009年3月美股見底以來,金融股雖已大幅反彈,但過去四年發達經濟體作價逾10億美元的銀行併購,估值中位數僅為市賬率1.1倍(政府收購例外),跟海嘯前永隆被招行買下時高達3倍市賬率的估值,不可同日而語。永亨、創興多次傳出賣盤卻隻聞樓梯響,並非控股家族不再意興闌珊,而是作價離理想水平仍遠因而惜售。
廖馮二氏先後證實洽售後,創興、永亨股價分別急升四五成,但以市值較高的永亨而論,目前市賬率仍隻處於1.7至1.8倍之間,與永隆2008年易手時的估值相比仍有距離。然而,據彭博訪問的六位證券分析師的估算,仍未有定案的買賣洽談,最終可能以高達市賬率3倍的水平拍闆,即與永隆出售時的估值看齊。
假設洽售過程順利,而作價跟分析師預期大緻吻合,全購永亨涉及金額高達616 億港元,相較上周五349.7億港元的市值,溢價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