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招降納叛,寄望歷史重演
歸根究底,民進黨不能只怪蘇柯兩人,畢竟全黨高估國民黨的分裂情勢,才是蘇柯得以在馬王政爭一個多月來,不斷訴諸強勢對抗的主因。關鍵問題是,為何民進黨會如此輕信國民黨即將歷史重演,再次爆發主流vs.非主流的分裂?
畢竟在20多年來,民進黨的成長動力,部份就源自國民黨分裂。導致國民黨分裂的邏輯有二:一是省籍/統獨矛盾,都造成大規模的政黨重組;二是地方派系矛盾,都造成國民黨地方選舉失利。
李登輝推動國民黨本土化,先後引爆國民黨兩次大規模分裂。首先是1993年8月新黨出走,旗幟鮮明反對台獨;然後是2000年3月宋楚瑜成立親民黨,集結反凍省勢力出走。兩次大分裂,都和國民黨內的省籍鬥爭有關,新黨領導人趙少康、王建煊、郁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都是外省精英,都因為無法得到國民黨主席兼“總統”李登輝信任而遭到打壓。
至於地方派系矛盾導致的國民黨分裂,始於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在1997年縣市長選舉所採取的“招降納叛”策略,當年民進黨在23個縣市,首次以12席過半贏得勝選,執政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七成,堪稱是邁向執政的重大里程碑。陳水扁執政後,也曾在2001年徵召國民黨陳明文代表民進黨參選嘉義縣長。陳基層力量雄厚,後來還選上民進黨中常委,並在2011年蔡英文主席訪美期間,被委任為民進黨代理主席,堪稱是近年來國民黨轉型為民進黨的最成功代表。
正因為民進黨多次從國民黨的分裂中漁翁得利,眼見馬王鬥爭浮上檯面,難免見獵心喜,認為機會難得不容錯過,更因為馬王具有省籍矛盾,又長期心結難解,加上王與地方派系關係深厚,更使民進黨脫離現實,陷入盲目樂觀。
老是寄望對手分裂,自我難以提升能量
歷史並未重演,王金平並未起義,國民黨並未分裂,民進黨並未如願。
訴諸招降納叛,固然使民進黨迅速成長,提早邁向執政之路,但這種“重量不重質”、急於求成的發展策略,卻也同時使民進黨失去扎根基層和精研政策的耐心。影響所及,不但類似台中林佳龍、台東劉櫂豪這種長期深耕基層的後起之秀,已經越來越少,面對日益複雜、需要更多專業的台灣發展困境,民進黨也越來越失去主導議題和提出主張的政策能力。
最糟糕的政治有兩種:一是見獵心喜,忘了本身底氣不足,誤判情勢盲目樂觀;另一是見壞不收,輸了不願承認失敗,為了面子加碼挺進。不幸的是,這次民進黨的倒閣失敗,正好同時體現出兩種最糟糕的政治。 |